邈志的意思、邈志的詳細解釋
邈志的解釋
遠大的志向。 南朝 宋 宗炳 《明佛論》:“是以不務邈志清遐,而多循情寸陰,故君子之道鮮焉。” 唐 武則天 《唐大飨拜洛樂章·鹹和》:“肅禮恭禋載展,翹襟邈志逾殷。”
詞語分解
- 邈的解釋 邈 ǎ 遙遠:邈遠。邈邈。 筆畫數:; 部首:辶; 筆順編號:
- 志的解釋 志 ì 意向:志願。志氣。志趣(志向和興趣)。志士(有堅決意志和高尚節操的人)。志學。 記,記在心裡:志喜。志哀。永志不忘。 記號:标志。 記載的文字:雜志。志怪(記載怪異的事)。 稱輕重,量長短、多
專業解析
邈志(miǎo zhì)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邈”和“志”兩個語素構成,屬于較為典雅的書面用語,常見于古代文獻或現代文學創作中。其核心含義可拆解如下:
一、語素解析
- 邈(miǎo)
- 本義指遙遠(空間或時間上的距離),如《楚辭·遠遊》中“神邈邈兮四海”。
- 引申為超越、高遠,形容境界或志向的宏大,如《說文解字》釋“邈”為“遠也”,段玉裁注“凡遠之稱”。
- 志(zhì)
- 本義指心意、志向,如《論語》中“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 可表記錄、銘記,如《莊子》中“志怪者也”。
二、整體釋義
“邈志”指高遠超邁的志向或理想,強調目标遠大、超越世俗。其内涵包含兩層:
三、用法與語境
- 文學修辭:多用于贊頌人物抱負,如“懷邈志而孤往”(《陶淵明集注》)。
- 曆史評述:史書或評論中形容先賢抱負,如“孔明邈志,匡複漢室”。
- 現代延伸:偶見于學術或政論文章,喻指前瞻性戰略或理想,如“科技強國的邈志”。
四、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釋“邈”為“遠”,引《楚辭》例證;釋“志”為“心意所向”。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明确“邈志”為“遠大志向”,引明清文獻用例。
-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詳析“邈”的形義源流。
參考文獻來源(按引用順序):
- 國學網《楚辭·遠遊》原文庫
- 中華書局《說文解字注》影印本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論語》數據庫
- 中國社會科學院《莊子》研究文庫
- 古籍線上《曆代名賢确論》檢索系統
- 《三國志》研究文獻索引(中華書局)
- 現代漢語語料庫(北京大學CCL語料庫)
- 《漢語大詞典》線上版(漢典網)
- 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電子資源庫
網絡擴展解釋
“邈志”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角度解釋:
-
基本釋義
指遠大的志向,常用于形容超越世俗、高遠宏大的抱負。其中“邈”本義為遙遠、超越(),與“志”結合後引申為志向高遠。
-
出處與例證
- 南朝宋宗炳《明佛論》中提到“不務邈志清遐”,表明邈志與超脫塵世的理想相關()。
- 唐代武則天的《唐大飨拜洛樂章·鹹和》中“翹襟邈志逾殷”,通過禮儀場景體現對宏偉志向的追求()。
-
用法與語境
該詞屬書面雅語,多用于古文或文學性較強的文本中,現代漢語較少使用。其内涵強調志向的超越性,如“邈志清遐”指志向高潔而遠離俗世。
-
延伸解析
“邈”在古漢語中還可表示輕視(如《孟子》中“說大人則邈之”)或超越(如“邈古”指超越古人),但“邈志”一詞僅保留“遠大”這一層含義()。
如需查閱具體古籍原文或更詳細注釋,可參考《明佛論》《全唐詩》等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霸川镚兒飙馳苾刍尼冰魂素魄誠謝晨羞等位雕慘地狹人稠放辟邪侈反仄分徹負笈高弟攻鈔共鮌管道瑰奇豪門貴胄檢斷節廉金蘭之交酒爵極緒極言考責礦穴闌山撩丁躏蹙緑節麰粉弄矢砰礚貧竭锵鈜肉質肉竹山檻神華蝕既順革竦肩宿雲台任挑谑土生土長未名社文社莴筍武德舞五經師相麻賢首校迹效愚嚣雜小資産階級戲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