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信用語。對對方親筆來信的敬稱。 清 程廷祚 《與家魚門論古文書》:“讀手示,知邇日留意古文。” 魯迅 《書信集·緻孔另境》:“奉到手示,剛剛都是我沒法相幫的事。”
“手示”一詞在漢語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根據語境區分:
基本定義
指對他人親筆來信的尊稱,常見于傳統書信往來,表達對寫信人的敬意。例如清代程廷祚在《與家魚門論古文書》中寫道:“讀手示,知邇日留意古文”,魯迅書信中也有“奉到手示”的用法。
曆史背景
源自古代書信文化,強調對親筆字迹的重視,暗含“親啟信函值得珍視”之意,常見于文人雅士或正式文書中。
動作定義
通過手部動作傳遞信息,屬于非語言溝通方式,如嘈雜環境中用手勢代替語言交流。
應用場景
多用于表演藝術(如舞蹈手勢)、宗教儀式(特定手勢表敬畏)或特殊場合(如潛水手勢),日常生活中“OK”手勢也屬此類。
例句參考:
“見副将招手示意,士兵立刻停步”(動作場景);
“魯迅奉到手示後,回信說明無法協助”(書信場景)。
手示(shǒu shì)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手”和“示”兩個部分組成。其中,“手”是漢字的一個部首,表示手的意思;“示”是漢字的一個部首,表示示意的意思。
拆分部首和筆畫:
手示的拆分部首是手和示,其中手的部首是手,示的部首是示。手示的總筆畫數為9畫。
來源:
手示這個詞源于漢語,具有傳統的漢字文化背景。它結合了手和示兩個部首的意義,表示通過手勢來傳達某種意思或示意。
繁體:
手示的繁體字為「手示」,字形保持了簡體字的結構和意義。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手示可能有不同的寫法和字形。但在現代漢字标準化後,手示的寫法已經統一。
例句:
1. 他用手示意大家安靜。
2. 老師手示我們停止讨論。
組詞:
手勢、指示、示意、展示、示範、指導、指示牌等
近義詞:
手勢、指示
反義詞:
誤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