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戍守邊關的人。 明 何景明 《垓下行》:“ 鹹陽 原上失 秦 鹿,戍夫入 關 競馳逐。”
“戍夫”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是關于它的詳細解釋:
戍夫(shù fū)指戍守邊關的人,即古代駐守邊疆的士兵或守衛者。在文學作品中,常用來形容邊疆戰士的忠誠與艱辛,例如明代何景明《垓下行》中的詩句:“鹹陽原上失秦鹿,戍夫入關競馳逐”。
若需進一步了解“戍”的字形演變或相關詩詞典故,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
戍夫,是指在軍隊中負責戍守前線或邊境的士兵,也可以指代任職于邊防的官兵。
戍夫的拆分部首是戈和大,筆畫為5畫。
戍夫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書·百官公卿表解》中,用來指代邊防官兵的職務。在古代,由于邊境的重要性,戍夫的責任非常重大。
戍夫的繁體字為「戍夫」,沒有變化。
古時候的戍夫字寫作「戍夫」,和現在的寫法相同。
1. 長城上的戍夫守衛邊疆,保衛國家的安全。
2. 戰士們毅然投身軍營,成為了一名戍夫。
戍衛、戍邊、戍守、戍樓、戍城等
哨兵、防衛兵、邊防軍等
進攻者、侵略者、敵人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