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文書上題署官銜。 宋 陸遊 《子遹調官得永平錢監》詩:“署銜汝勿憎銅臭,就養吾方喜飯香。” 李根源 《記雲南起義》:“是時所發布告, 蔡松坡 署曰正司令,餘署銜曰副司令。”
“署銜”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shǔ xián,其核心含義是指在文書上題署官職或頭銜。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析該詞:
“署銜”指在正式文件或文書中籤署個人的官職、品級或頭銜。例如古代官員在發布公告、奏折時需注明自己的身份,以示權威性和責任歸屬。
個别資料(如)提到“署銜”可引申為“名義上代理職務而無實權”,但這一用法較為罕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主流解釋仍以題署官職為主。
“署銜”主要用于描述古代文書中的官職标注行為,兼具身份标識與責任認定的作用。需注意不同文獻中的具體語境差異。
《署銜》是一個具有特定含義的詞語,表示在文件、文件背面、證件等上面籤寫自己的稱號、職位等内容。
《署銜》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署”和“銜”。
部首:
筆畫:
《署銜》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書行文的方式。
在繁體字中,署(簽)的形狀上方有一橫,像是書法家用印章按上去的樣子。銜(銜)則是由金屬掛在嘴上的東西。
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演變,所以與現代寫法可能略有不同。在古代,署字在右上角多了一個點,而銜字則在右邊的框内再加三個橫。
1. 我在合同上署銜為公司總經理。
2. 請您在這份文件上署上您的銜。
近義詞:籤字、簽名
反義詞:抹去、删除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