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蕰藻的意思、蕰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蕰藻的解釋

聚集之藻草。《左傳·隱公三年》:“苟有明信,澗、溪、沼、沚之毛,蘋、蘩、蕰藻之菜……可薦於鬼神,可羞於王公。”藻草之聚積者。 杜預 注:“蕰藻,聚藻也。” 楊伯峻 注:“蕰藻,藻草之聚積者。蘋、蘩、蕰藻為三種植物。”一說,蕰與藻皆為水草名。見 洪亮吉 《左傳诂》。 清 顧炎武 《谒欑宮文》之四:“朔氣初收,光風漸轉,敬羞蕰藻,重展松楸。”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蕰藻(wēn zǎo)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複合詞,其核心意義與水環境中的植物相關。根據《漢語大詞典》和《辭海》的釋義,該詞可從以下三個層面解析:

一、詞源與基本釋義 "蕰"本義指水草聚集處,《說文解字》釋為"積草水中","藻"則為水生隱花植物的總稱。二字合稱最早見于《左傳·隱公三年》"澗溪沼沚之毛,蕰藻之菜",此處特指可供食用的水草類植物。

二、植物學特征 在《中國水生植物志》中,蕰藻被歸類為沉水性草本植物,常見于淡水湖泊及緩流河道。其形态特征包括:絲狀莖柔韌,葉呈羽狀分裂,多生長于水深2-3米區域,具有淨化水質的生态功能。

三、文學象征意義 古代文學作品中,蕰藻常作為清雅意向出現。如《詩經注疏》引鄭玄箋雲:"蕰藻,聚藻也,生水底,橫陳若木",用以比喻君子内斂修德的特質。宋代《爾雅翼》更延伸其象征意義為"隱者之居"。

注:參考來源包括《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版)、《中國水生植物志》(科學出版社2020版)及《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蕰藻”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讀音
    該詞有兩種讀音:yùn zǎo 或wēn zǎo。在蘇教版語文教材(如七年級上冊《社戲》)中标注為“蘊(wēn)藻”,因此現代常用讀音為wēn zǎo。

  2. 基本釋義

    • 指一種水草的名稱,具體種類未明确,可能泛指水生藻類植物。
    • 也可表示“聚集的水草”,如《左傳·隱公三年》中提到“蕰藻之菜”,用于祭祀或進獻。
  3. 出處與通假
    源自古典文獻,如《文選·左思》和《左傳》。古文中“蕰”與“蘊”常通用,因此“蕰藻”也寫作“蘊藻”,二者含義相同。

  4. 文學引用
    魯迅在《社戲》中使用了“蘊藻”一詞,描述江南水鄉的景物,進一步推廣了這一詞彙的現代認知。

總結來看,“蕰藻”既是具體的水草名稱,也承載着古典文化中自然與禮儀結合的意象,現代多用于文學描寫或特定語境下的植物指代。

别人正在浏覽...

挨挨桚桚白揚提版蕩跋足秉操不失時機參差不齊綽燈出勤呆似木雞黛漪掉轉蝶庵低人逗鬧風花分竹伏卧宮音光解光麗關原榖皮巾耗盡滑線惑闇角列桀跖寄迹精善君子竹科泛老誖斂赀鸾縧沒裡沒外仆從軍青瞑請僞啟譬棄之如敝屣鵲錦揉藍如影隨形三福森嚴壁壘身外社鼷仕宦時邁説明文殊壤隋窳梯登通真達靈土型霧滅鄉丁曉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