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集之藻草。《左傳·隱公三年》:“苟有明信,澗、溪、沼、沚之毛,蘋、蘩、蕰藻之菜……可薦於鬼神,可羞於王公。”藻草之聚積者。 杜預 注:“蕰藻,聚藻也。” 楊伯峻 注:“蕰藻,藻草之聚積者。蘋、蘩、蕰藻為三種植物。”一說,蕰與藻皆為水草名。見 洪亮吉 《左傳诂》。 清 顧炎武 《谒欑宮文》之四:“朔氣初收,光風漸轉,敬羞蕰藻,重展松楸。”
“蕰藻”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讀音
該詞有兩種讀音:yùn zǎo 或wēn zǎo。在蘇教版語文教材(如七年級上冊《社戲》)中标注為“蘊(wēn)藻”,因此現代常用讀音為wēn zǎo。
基本釋義
出處與通假
源自古典文獻,如《文選·左思》和《左傳》。古文中“蕰”與“蘊”常通用,因此“蕰藻”也寫作“蘊藻”,二者含義相同。
文學引用
魯迅在《社戲》中使用了“蘊藻”一詞,描述江南水鄉的景物,進一步推廣了這一詞彙的現代認知。
總結來看,“蕰藻”既是具體的水草名稱,也承載着古典文化中自然與禮儀結合的意象,現代多用于文學描寫或特定語境下的植物指代。
《蕰藻》(yūn zǎo)一詞源于古代漢字,多用于古籍文獻之中。它主要指的是植物的繁茂生長,特指在湖泊、池塘等水域中,水草茂盛的景象。常用來形容自然環境中草木茂盛、生氣勃勃的景象。
《蕰藻》是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蕰”字的部首是“艹”,表示與植物相關;而“藻”字的部首是“艹”,表示與植物相關。兩個字的總筆畫數分别為12畫和18畫。
《蕰藻》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衛風·蕰藻》一篇中,形容了湖泊中的水草茂盛的景象。後來,這個詞逐漸被引申為形容草木繁盛、生機勃勃的意境。
《蕰藻》的繁體字為「藴藻」。
在古代,《蕰藻》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其中,“蕰”字的古代寫法為「蕀」,而“藻”字的古代寫法為「襴」。這種古代寫法的字形在演變過程中逐漸改變,最終形成了現代的寫法。
1. 碧波萬頃,蕰藻生輝,仿佛置身于一幅美麗的畫卷之中。
2. 春天來臨,大地上的蕰藻四處綻放,給人們帶來了無限的生機。
組詞:蕰藻茂盛、藻著、蕰草紛披。
近義詞:盎然草木、繁茂豐盛、郁郁蔥蔥。
反義詞:荒蕪、貧瘠、凋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