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瞵眈的意思、瞵眈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瞵眈的解釋

瞪眼注視。 梁啟超 《新民說·論私德》:“而自 歐 勢東漸以來,被征服者又自有其征服者,且匪一而五六焉,日瞵眈於我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瞵眈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合成詞,由“瞵”與“眈”二字組合而成,多用于書面語,形容目光銳利、兇狠地注視的神态。以下從權威漢語詞典及古籍用例角度詳細解析其含義與用法:


一、單字釋義

  1. 瞵(lín)

    《漢語大詞典》釋為“瞪眼注視;目光銳利”。

    《說文解字注》引申其本義與“麟”(麒麟)相關,後演變為形容猛禽或猛獸凝視獵物時的淩厲眼神,如“鷹瞵鹗視”。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年)第7卷第1283頁;《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2013年)。

  2. 眈(dān)

    《康熙字典》引《說文》:“視近而志遠也”,本義為深沉而專注地凝視。

    經典用例見于《周易·頤卦》:“虎視眈眈”,形容虎威猛逼視之态。

    來源:《康熙字典》(中華書局影印本,2004年)午集中“目部”;《周易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二、合成詞“瞵眈”釋義

“瞵眈”為同義複合詞,強調目光如鷹隼般銳利且帶有威懾性的注視,常見于描寫人物或動物的警惕、敵意狀态。

權威釋義:

《漢語大詞典》收錄“瞵眈”詞條,釋為“瞪眼注視貌,形容兇狠或警覺”。

用例參考:

清代小說《孽海花》第十九回:“忽見一人目光瞵眈地射将過來。”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7卷第1284頁;《孽海花》(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第十九回。


三、古籍與文學用例

  1. 《昭明文選·潘嶽〈射雉賦〉》:

    “奮勁骹以角槎,瞵悍目以旁睐。”

    (描寫雉鳥警覺時目光淩厲之态,“瞵”與“眈”意近。)

    來源:《文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卷九。

  2. 近代文學:

    魯迅《集外集拾遺·破惡聲論》:“舉國猶孱,授之巨兵,奚能勝任,仍有僵死而已矣。嗟夫,先生蓋猶瞵眈于‘實業救國’之夢也。”

    (以“瞵眈”諷刺固執而狹隘的注視。)

    來源:《魯迅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第8卷。


四、語義辨析


五、現代使用建議

現代漢語中,“瞵眈”一詞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曆史小說、學術文獻或成語化表達中。建議優先選用“虎視眈眈”“目光如炬”等更通用的替代詞,以保障傳播清晰度。如需保留古雅風格,需輔以語境說明。

“瞵眈”以猛禽凝視之态為意象,凝練表達了兼具銳利性與威懾力的注視行為,是漢語中刻畫神态的精準詞彙之一。

網絡擴展解釋

“瞵眈”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拼音為lín dān,指“瞪眼注視”,通常帶有嚴厲、警惕或敵意的意味。例如梁啟超在《新民說·論私德》中寫道:“日瞵眈於我前”,描述列強虎視眈眈的狀态。

2. 詞源與結構

3. 用法與語境
多用于書面語或曆史文獻,描述帶有壓迫感的注視,常見于政治、軍事等嚴肅語境。例如近代描述西方列強侵略時,常用此詞體現危機感。

4. 近義詞與反義詞

總結
“瞵眈”通過疊字強化了注視的力度,既有字面含義,也隱含威逼、觊觎等深層情緒,常見于近代文學和曆史論述中。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滬江線上詞典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安祿山寶府畢強不須谄譽撐犁忖量丹扇疊韻耳珥二九廢墟浮翳甘銳侯感說館藏蝦蟆藍嗥叫河北忽喇喇昏醉減虧椒岸膠戾姬公禁黜鏡覽急景開亮刻楮狂釁苦辭老套筒拉縴雷大使練習生蝼頂金鸾幢麋弊命箓摩拊磨石牧廠暮爨朝舂牡麻屏祗青獸弱人觞花社會風氣使心作幸寺人松放歎籲讨征同地忤逆不孝線材鮮绮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