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繩的意思、維繩的詳細解釋
維繩的解釋
用繩系縛。比喻加以束縛。《淮南子·道應訓》:“故大人之行,不掩以繩,至所極而已矣,此所謂 筦子 梟飛而維繩者。” 高誘 注:“言為士者,上下無常,進退無恒,不可繩也。以喻飛梟,從下繩維之,而欲翺翔,則不可也。”
詞語分解
- 維的解釋 維 (維) é 系,連結:維系。維絷。 保持:維持。維護。維修。維生素。 綱:綱維(總綱,亦指法度)。 數學名詞,幾何學及空間理論的基本概念,通常的空間有“三維”,平面是“二維”,直線隻有“一維”。
- 繩的解釋 繩 (繩) é 用兩股以上的棉麻纖維或棕草等擰成的條狀物:繩子。繩索。纜繩。繩梯。繩操。繩伎(.雜技中的走繩;.舊時指走繩的女藝人)。繩鋸木斷(喻力量雖小,隻要堅持不懈,就能做出看來很難辦到的事情)。
專業解析
“維繩”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以從本義和引申義兩個層面來理解,主要見于古代典籍:
一、 本義:系物的大繩
這是“維繩”最原始、最具體的含義。
- “維”指系物的大繩,“繩”本身也指繩索。兩者結合,指用于固定、維系物體(特别是舟船)的粗大繩索。
- 古籍例證:
- 《詩經·小雅·采菽》:“汎汎楊舟,绋纚維之。” 毛傳:“绋,繂也。纚,緌也。” 鄭玄箋:“舟人以绋系其緌以制行之。” 這裡的“維”指維系舟船的繩索,常與“绋”(大索)連用或互文。雖未直接出現“維繩”二字,但“維”即指此類繩索。可參考《詩經》原文及注疏(如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詩經》頁面:)。
- 《周禮·天官·大宰》提到“以九兩系邦國之民”,其中“八曰友,以任得民”,鄭玄注引《大戴禮記·朝事》:“相厲以道義,相受以貨財,相賙以事業,相維以繩糾。” 這裡的“維以繩糾”雖側重引申義,但其基礎意象仍是繩索的維系作用。可參考《周禮注疏》相關章節(如國學大師網《周禮注疏》:)。
二、 引申義:維系、綱紀、法度
由系物之繩的本義引申,“維繩”常用來比喻:
- 維系、連結: 指連接、保持事物(如國家、社會、人際關系)不散的力量或紐帶。
- 綱紀、法度: 指約束、規範人們行為和社會秩序的準則、法則。如同繩索能約束、固定物體一樣,法度能約束人的行為,維系社會秩序。
- 古籍例證:
- 《周易·坎卦》:“系用徽纆,寘于叢棘。” 王弼注:“險峭之極,不可升也。嚴法峻整,難可犯也。宜其囚執寘于思過之地。” 雖然此處是“徽纆”(繩索),但“維繩”常被用于類似語境,比喻法律的約束。理解“維繩”的引申義需置于此類法律、秩序相關的語境中。可參考《周易》原文及注疏(如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周易》頁面:)。
- 《管子·禁藏》:“法令為維綱。” 這裡“維綱”與“維繩”含義相通,明确将法令比作維系國家的繩索(綱維)。可參考《管子》相關篇目(如古詩文網《管子·禁藏》:)。
-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上稱帝喾,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其文約,其辭微,其志絜,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迩而見義遠。其志絜,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于濁穢,以浮遊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争光可也。” 其中“維繩”雖未直接出現,但文中“治亂之條貫”(治理國家治亂的條理系統)、“道德之廣崇”等概念,正是“維繩”作為綱紀法度這一引申義所試圖維系的核心價值。理解“維繩”需結合此類宏大叙事背景。可參考《史記》原文(如國學網《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維繩”一詞,本義指用于固定、維系物體(尤指舟船)的粗大繩索;引申義則指維系國家、社會、人際關系的紐帶,以及約束行為、維持秩序的綱紀和法度。其含義由具體實物(繩索)的功能(維系、約束)抽象化而來,體現了漢語中常見的由具象到抽象的引申方式。該詞主要活躍于先秦及兩漢文獻中,是理解古代社會結構和治理思想的重要詞彙之一。
主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 “維”、“繩”及“維繩”相關詞條釋義及書證。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 “維”、“繩”字釋義及古代用法。
- 《辭源》(商務印書館) - “維”、“繩”字溯源及古義解釋。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CTEXT) - 提供《詩經》、《周易》等古籍原文及部分注疏的線上查閱。
- 國學大師網 (Guoxuedashi) - 提供《周禮注疏》等古籍的線上版本。
- 古詩文網 (Gushiwen) - 提供《管子》等古籍的線上版本及部分注釋。
- 國學網 (Guoxue) - 提供《史記》等古籍的線上版本。
網絡擴展解釋
“維繩”一詞的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結合不同文獻來源,其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
字面含義
“維”指維系、連結,“繩”即繩索,合起來意為用繩索系縛。如《淮南子·道應訓》提到“梟飛而維繩者”,以飛鳥被繩束縛比喻人被規則限制。
-
引申比喻
- 在具體語境中,常比喻對人或事物的束縛。例如《淮南子》高誘注稱:“士者不可繩也”,強調士人行為自由不應被常規約束,如同飛枭被繩系住則無法翺翔。
- 另有一說認為“維繩”是成語,指維護事物的正常運轉與穩定,強調維系的重要性。
二、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淮南子·道應訓》:“故大人之行,不掩以繩,至所極而已矣,此所謂筦子梟飛而維繩者。”此處通過比喻表達對過度約束的批判。
三、使用場景
- 古代語境:多用于哲學或文學讨論,強調自然與人為規則的矛盾。
- 現代引申:可引申為制度、規範對人的限制,或用于強調維護秩序的重要性(如的成語解釋)。
四、争議與差異
不同來源對“維繩”的解釋略有分歧:
- 、3、4、5側重“束縛”的負面含義;
- 則從積極角度解讀為“維系秩序”,可能因語境或版本差異導緻。
建議結合具體文獻(如《淮南子》原文)進一步分析其語境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白冠擺撲差科昌亭旅食承藉出乖弄丑打橫炮疊躍诋忤第一官豆緑逢晤紛委撫民膚受之愬高進膏爐駭駭漢皐賀家湖畫命黃丹歡眷或若價目肩痛精采進升九洲四海具理空匮快馬老相公類招落俗猛力悶胡盧木球使者木柹惱悻悻秾秾排放判施搴旗骐駵傾駴啟知日新世壽四腮鲈索處舑舕天阙替工偷餒駝載稌粟饷幹仙華屣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