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杜甫草堂的意思、杜甫草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杜甫草堂的解釋

[Du Fu's thatched cottage] 唐代大詩人杜甫晚年流居成都的故居,位于今四川省成都市西南部浣花溪畔,内有杜甫石刻像、工部祠、詩史堂等,1954 年建立杜甫草堂紀念館

詳細解釋

又稱浣花草堂。為 唐 杜甫 流寓 成都 時的故居。在今 四川省 成都市 西郊 浣花溪 畔。内有工部祠、詩史堂等建築和 杜甫 石刻像等遺迹。1954年建立 杜甫 草堂紀念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 楊慎 《泛舟浣花東阜》詩:“ 揚雄 玄閣不寂寞, 杜甫 草堂天下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杜甫草堂是唐代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遺址,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及文學紀念地。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曆史背景、文化價值三個維度解析:


一、漢語詞典釋義

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二、曆史背景與建築沿革

  1. 營建時間:公元759年冬,杜甫為避“安史之亂”攜家入蜀,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築草堂居四年(760-765),創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名篇。
  2. 曆代重建:
    • 五代韋莊尋遺址重建草堂 ;
    • 明清多次修繕,奠定現有格局(以清代建築為主);
    • 今址為清代嘉慶年間重修,占地300畝,含大廨、詩史堂、工部祠等建築群。

三、文化價值與地位

  1. 文學聖地:

    草堂是杜甫240餘首詩歌的誕生地(占現存作品1/6),如《春夜喜雨》《蜀相》等,承載其憂國憂民的情懷 。

  2. 精神象征:

    茅屋意象成為“甘守清貧、心系蒼生”的文化符號,後世文人常以“草堂”代指隱逸精神家園。

  3. 世界影響:

    1985年成立“杜甫草堂博物館”,藏有宋以來杜集珍本、曆代書畫3萬餘件,為國際杜詩研究中心 。


四、當代保護與參觀信息


參考資料來源:

  1.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2. 杜甫草堂博物館官網. www.cddfct.com
  3.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4. 國家文物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
  5. 《成都府志·古迹志》,清嘉慶刻本.

網絡擴展解釋

杜甫草堂是唐代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及後世紀念場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區浣花溪畔。以下是其詳細釋義及背景:

一、基本含義

杜甫草堂最初是杜甫為躲避安史之亂(公元759年)遷居成都後,在友人資助下修建的簡陋茅屋。他在此居住近四年,創作了《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240餘首詩作。草堂原為臨時居所,後經宋、元、明、清曆代修繕擴建,逐漸成為紀念杜甫的文化聖地。

二、曆史沿革

  1. 唐代至五代:杜甫離開後草堂荒廢,唐末詩人韋莊尋得遺址并重建。
  2. 宋代:官府兩次大規模修葺,增設石碑、亭台,奠定文化紀念功能。
  3. 明清時期:經曆多次戰毀與重建,形成以詩史堂、工部祠、大廨為核心的建築群,園林面積達300畝。
  4. 近現代:1955年成立杜甫紀念館,1985年更名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現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和4A級景區。

三、文化意義

  1. 詩歌創作地:草堂是杜甫創作高峰期的重要場所,其作品深刻反映戰亂疾苦與家國情懷。
  2. 建築與園林:保留明清建築風格,融合祠堂格局與詩人舊居風貌,兼具古樸與清幽特色。
  3. 文化象征:被譽為“中國文學史上的聖地”,代表文人精神與詩歌傳統。

四、現狀與保護

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館藏古籍、石刻像等文物豐富,兼具曆史研究與旅遊功能。其核心建築包括:

參考資料

以上信息綜合自滬江詞典、漢典、青羊區政府資料及曆史研究文獻。如需更完整信息,可查閱相關網頁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拔不出腿比物丑類碧罂朝日壇承華蟲流刺柏得策吊襪帶地勢短噸斷弦再續獨有千秋風節風略稾人诟谇刮具光束含靈好處宏氣湖南絲弦護院鲸濤謹獄拒冬阃儀臨車龍禦沒做道理處米糧川盤子阮郎歸入格桑本上套折倒蛇黃繩河神态自若石棉瓦説鼓書爍灼菽水歲衰泰遠陶淑特知祧遷停絶微涓為他人做嫁衣裳缊巡文章海無補無謀五株鮮新犀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