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的意思、杜甫草堂的詳細解釋
杜甫草堂的解釋
[Du Fu's thatched cottage] 唐代大詩人杜甫晚年流居成都的故居,位于今四川省成都市西南部浣花溪畔,内有杜甫石刻像、工部祠、詩史堂等,1954 年建立杜甫草堂紀念館
詳細解釋
又稱浣花草堂。為 唐 杜甫 流寓 成都 時的故居。在今 四川省 成都市 西郊 浣花溪 畔。内有工部祠、詩史堂等建築和 杜甫 石刻像等遺迹。1954年建立 杜甫 草堂紀念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 楊慎 《泛舟浣花東阜》詩:“ 揚雄 玄閣不寂寞, 杜甫 草堂天下稀。”
詞語分解
- 杜甫的解釋 ; 唐代著名詩人。祖籍襄陽,生于河南鞏縣。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杜甫被公認為唐代以來最偉大的詩人之一。著有《杜少陵集》
- 草堂的解釋 草廬。隱者所居的簡陋茅屋詳細解釋茅草蓋的堂屋。舊時文人常以“草堂”名其所居,以标風操之高雅。 南朝 齊 孔稚珪 《北山移文》:“ 鐘山 之英,草堂之靈,馳煙驛路,勒移山庭。” 唐 杜甫 《狂夫
網絡擴展解釋
杜甫草堂是唐代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及後世紀念場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區浣花溪畔。以下是其詳細釋義及背景:
一、基本含義
杜甫草堂最初是杜甫為躲避安史之亂(公元759年)遷居成都後,在友人資助下修建的簡陋茅屋。他在此居住近四年,創作了《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240餘首詩作。草堂原為臨時居所,後經宋、元、明、清曆代修繕擴建,逐漸成為紀念杜甫的文化聖地。
二、曆史沿革
- 唐代至五代:杜甫離開後草堂荒廢,唐末詩人韋莊尋得遺址并重建。
- 宋代:官府兩次大規模修葺,增設石碑、亭台,奠定文化紀念功能。
- 明清時期:經曆多次戰毀與重建,形成以詩史堂、工部祠、大廨為核心的建築群,園林面積達300畝。
- 近現代:1955年成立杜甫紀念館,1985年更名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現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和4A級景區。
三、文化意義
- 詩歌創作地:草堂是杜甫創作高峰期的重要場所,其作品深刻反映戰亂疾苦與家國情懷。
- 建築與園林:保留明清建築風格,融合祠堂格局與詩人舊居風貌,兼具古樸與清幽特色。
- 文化象征:被譽為“中國文學史上的聖地”,代表文人精神與詩歌傳統。
四、現狀與保護
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館藏古籍、石刻像等文物豐富,兼具曆史研究與旅遊功能。其核心建築包括:
- 詩史堂:展示杜甫生平與詩歌成就;
- 工部祠:祭祀杜甫的祠堂;
- 少陵草堂碑亭:清代果親王題寫的标志性建築。
參考資料
以上信息綜合自滬江詞典、漢典、青羊區政府資料及曆史研究文獻。如需更完整信息,可查閱相關網頁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杜甫草堂是指中國唐代詩人杜甫的故居。"杜甫草堂"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木"和"工",總共有12個筆劃。這個詞的來源是杜甫生前的居所,他在此地創作了許多脍炙人口的詩篇。由于該詞是以漢字書寫,所以不存在繁體的寫法。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但"杜甫草堂"這個詞的寫法基本相同。例如,"杜甫草堂"在古代是以類似于"杜甫草堂"的形式書寫的。
以下是用"杜甫草堂"這個詞造句的例子:
1. 我很喜歡參觀杜甫草堂,感受到了杜甫當年的詩意世界。
2. 曾經,我曾在杜甫草堂裡欣賞了許多杜甫先生的詩作。
3. 杜甫草堂是我心中的聖地,我常常去那裡尋找靈感。
除了"杜甫草堂"外,還可以組成以下詞語:
1. 杜甫:指杜甫這位傑出的詩人。
2. 草堂:指寬敞明亮的草間小屋。
3. 故居:指名人或曆史人物的原居地。
4. 詩人:指以創作詩歌為主要才能的人。
"杜甫草堂"的近義詞沒有明确的常用詞,因為它指代的是杜甫這座具體建築物,而無法找到與之完全相似的同義詞。
"杜甫草堂"的反義詞同樣無法找到,因為它是一個特定的地點名稱,沒有相反的概念可以與之對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