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畫軸;畫卷。 宋 郭若虛 《圖畫見聞志·玉畫義》:“今古圖軸,襞積繁夥,銓量必當,愛護尤勤。”
“圖軸”一詞是漢語中的古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圖軸”指裝裱成卷軸的繪畫作品,即畫軸或畫卷。它由“圖”(繪畫)和“軸”(裝裱用的卷軸)組成,特指古代書畫裝裱後便于懸挂或收納的形式。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郭若虛的《圖畫見聞志·玉畫義》:“今古圖軸,襞積繁夥,銓量必當,愛護尤勤。”,描述了對古今畫軸的收藏和保養。蘇轼、蘇轍等宋代文人的詩詞中也曾提及,如“尚欲逃世名,豈須上圖軸”。
古代書畫裝裱常以圖軸形式保存,例如:
現代語境中,“圖軸”多用于藝術史或古籍研究領域,日常使用較少。其近義詞包括“畫軸”“卷軸”,反義詞則無明确對應詞彙。
如需了解更詳細的文獻或實例,可參考《圖畫見聞志》等藝術類古籍。
《圖軸》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繪畫或書法的作品,特指長度較長的繪畫作品。
《圖軸》共有兩個漢字組成,它們的拆分部首分别是“⺼”和“車”,分屬于“⺼”和“車”兩個部首;它們的總筆畫數目是14畫,其中“⺼”部首有4畫,“車”部首有10畫。
《圖軸》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字,它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化發展的時期。作為文化的一部分,圖軸在古代被廣泛使用,是藝術創作中重要的表現形式之一。
《圖軸》的繁體字形為「圖軸」,繁體字形多見于傳統文化以及使用繁體字的地區,如台灣、香港。
在古代,圖軸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古代的寫法為「圖軸」,其中的字形與現代基本一緻,隻是筆畫的書寫順序、部分形狀略有差異。
1. 他的《圖軸》畫風獨特,讓人贊歎不已。
2. 這幅《圖軸》長約十尺,細膩之處令人陶醉。
1. 繪圖:指進行繪畫創作的行為或過程。
2. 軸子:指繪制圖畫、書寫字句所使用的紙卷。
3. 書軸:指書寫的作品卷軸。
卷軸、畫卷、圖畫
短箋、方格紙、簡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