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晉 代大書法家 王羲之 所書《來禽帖》中,有一則開頭有“青李”字樣。後世因以“青李書”泛指法帖。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五:“ 夢樓 《偕全公魁使琉球》二首,雲:‘将離更唱紅蘭曲,相憶應看《青李書》。’”
“青李書”是一個與書法相關的術語,其含義和出處可綜合解釋如下:
詞源與出處
該詞源自晉代書法家王羲之的《來禽帖》。此帖中有一則内容以“青李”二字開頭,後世便以“青李書”代指這一經典法帖,并逐漸引申為對優秀書法作品的泛稱。
具體含義
“青李書”并非特指某類書體或技法,而是因王羲之的《來禽帖》開篇文字得名,成為法帖(供臨摹的書法範本)的代稱。其核心意義在于強調書法作品的典範性和藝術價值。
後世應用
在文學或書法評論中,該詞常被用來贊譽具有傳統功底或高水準的書法作品,例如稱某人的字“得青李書之韻”,即指其繼承了王羲之的筆意風格。
補充說明:
《來禽帖》是王羲之的著名信劄,内容涉及索求果種(如青李、來禽等),因書法精妙成為曆代臨摹對象。需注意,“青李書”更多是文化語境中的象征性表達,而非嚴格的書學術語。
《青李書》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一個人勇敢地投身于事業或戰鬥,表現出骁勇善戰的精神。
《青李書》的拆分部首是⺤(青)和⺧(木),分别表示“青色”和“樹木”。它共有11畫。
《青李書》這個成語源于明代樂翰《一切經音義》:“李書,子孫亦呼之為李軍書,亦曰青李書。”它比喻勇猛的軍隊時常稱為“李軍”或“青李”,故得此名。
《青李書》的繁體寫法為「青李書」。
在古時候,青李書的寫法稍有不同。《說文解字》中寫作「倆」,代表“兩個人”,表示雙方對峙的場面。《康熙字典》中寫作「靑李書」。
他們是我國的青李書,為了保衛家國,無懼任何困難與敵人搏鬥。
青李書沒有固定的組詞,但可以與其他詞語搭配使用,如青年、李逵、軍書等。
與青李書相近的成語有“紅李書”和“白甲書”,它們都是用來形容勇敢的軍隊。
反義詞與青李書相對的成語是“懷柔”,它表示對敵人采取溫和的态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