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恻悷的意思、恻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恻悷的解釋

悲痛憂傷。 漢 趙晔 《吳越春秋·阖闾内傳》:“卿士悽愴民惻悷, 吳 軍雖去怖不歇。”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恻悷”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構字法和文獻用例兩方面解析。從構字法看,“恻”本義為悲痛,《說文解字》釋為“痛也”,多用于形容内心哀傷,如《周易·井卦》“恻怛之心”即表深切同情;“悷”則通“戾”,《廣韻》注為“恨也”,特指難以排解的郁結情緒,如《楚辭·九辯》“怆怳懭悷兮”即描繪了惆怅難舒的心境。

二字連用最早見于漢魏六朝文獻,如《古詩十九首》中“恻悷摧心肝”一句,生動刻畫出悲痛郁結至肝腸寸斷的情感狀态。唐代李善注《文選》時引《方言》稱“悷,恨也”,進一步強化了該詞“悲恨交織”的語義特征。現代《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為“悲痛哀傷”,多用于形容文學作品中深沉複雜的情感表達,如清代詞評家況周頤在《蕙風詞話》中評李煜詞作時便用“恻悷凄婉”概括其藝術特色。

在語言學層面,“恻悷”屬于同義複詞結構,通過語義疊加強化情感強度。此類構詞方式常見于古代韻文,既滿足聲律要求,又能深化抒情效果,如《文心雕龍·物色》所言“怊怅述情,必始乎風;沉吟鋪辭,莫先于骨”,正印證了此類詞彙在文學創作中的特殊功用。

網絡擴展解釋

“恻悷”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1. 基本含義
    指悲痛、憂傷的情感狀态,常用于描述深切的哀傷情緒。該詞在古籍中多用于表達因遭遇不幸或内心感傷而産生的悲痛。

  2. 出處與例句
    漢代趙晔《吳越春秋·阖闾内傳》中記載:“卿士悽愴民惻悷,吳軍雖去怖不歇。”此句通過“恻悷”一詞,生動刻畫了民衆在戰亂後的悲恸心境。

  3. 拼音與詞性

    • 拼音:cè lì(“悷”讀作lì,注意與“恻怛”cè dá區分)。
    • 詞性:形容詞,多作謂語或定語。

補充說明

若需進一步了解近義詞或具體語境用法,可參考《吳越春秋》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别目鵖鴔兵死布裙荊钗不一而足操暢橙丁儲拟的博吊古傷今抖薮多面角二十八次房星封略分攜瓜片故枝薨隕胡才火飯郊特金鸱錦墩經川靖郭氏巾幾浸潭疾争涓滴之勞烤花克儉口藏困蒙樂死鍊行伶仃龍虱貊道毆罵品笛勤顇情勢圈阓權榮睿略沈碧神變月水遠山遙四季調司馬門縮圖俗聖托諷王昌齡蕪音午馔夏蟲朝菌象路亵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