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 龍蝨 ”。昆蟲名。成蟲體橢圓形,扁平,黑色或褐色,幼蟲體細長。常居水中,夜出飛翔。 廣東 、 福建 常捕以為食品。 明 屠本畯 《閩中海錯疏·介部》:“龍虱,似螥蜋而小,黑色,兩翅六足,秋月暴風起,從海上飛來,落水田或池塘,海濱人撈取,油鹽製藏珍之。” 明 陳懋仁 《泉南雜志》:“龍虱,如牛糞上蟲,似黑而薄,劈食之,小有風味。” 徐珂 《清稗類鈔·飲食·粵人之食鳥獸蟲》:“ 粵 東食品,頗有異於各省者,如犬、田鼠……龍蝨、禾蟲是也。” 魯迅 《兩地書·緻許廣平七七》:“龍虱生水中,外甲殼而内軟翅,似金龜蟲,也能略飛。”
(2).一人劃的小船。《花城》1981年第2期:“ 順德 劃的卻是十三人龍,五人龍,三雞(三人劃),甚至龍虱(一個人扒禾桶),這完全是結合生産,適應 順德 河網地帶、小河小湧的地理環境的特點。”
“龍虱”一詞可從生物學定義、文化寓意及實用價值三方面詳細解釋:
龍虱是鞘翅目龍虱科水生昆蟲的統稱,俗名水龜子、水蟑螂、射尿龜等。成蟲體長13-45毫米,呈流線型橢圓狀,體色多為黑色或深棕色,鞘翅下儲存空氣以輔助呼吸。全球已知約4000種,我國記載230餘種,如三星龍虱、黃邊大龍虱等。主要分布于廣東、廣西、福建等南方省份,部分北方地區如吉林、黑龍江也有分布。
龍虱兼具遊泳與飛行能力,常栖息于池塘、水溝等淡水環境,趨光性強。食性複雜,以捕食小魚蝦、水生昆蟲為主,兼食植物。幼蟲細長,成蟲夜間活動,生命周期長達2-5年。
成語中“龍虱”比喻依附權貴謀利的小人物,如“龍虱附骥”,體現對攀附行為的諷刺。此用法多見于文學語境,與生物學定義無直接關聯。
注:如需了解具體藥用配方或烹饪方式,建議查閱權威中醫藥典籍或地方飲食文化資料。
龍虱是一個常用的漢字,它由兩個部首組成:龍(lóng)和虱(shī)。
龍(lóng)是一個漢字部首,意為中國神話中的巨大爬行動物,也象征着力量和威嚴。
虱(shī)是一個漢字部首,意為寄生蟲,體形小而快速。
龍虱這個詞是由“龍”和“虱”兩個字組成,意思是指一種身形小而快速的寄生蟲。
在繁體字中,龍虱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龍虱」。
在古時候,龍虱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例如,龍字在古代有時會寫成「㐬」,虱字在古代有時會寫成「蝨」。由于字形演變的原因,古代的字體與現代字體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關于龍虱的例句:
1. 這個池塘裡有很多龍虱。
2. 小明的頭上爬着一隻龍虱。
除了龍虱這個詞,還可以結合其他字組成新詞:
1. 龍蛇虱:指咬人吸血的寄生蟲。
2. 虱子肚:指虱(shī)的胃部。
和龍虱有一定關聯的近義詞是虱子、跳蚤等,用來指代寄生蟲。
和龍虱相反意義的詞是人類、寵物等,用以表示被寄生蟲所侵害的宿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