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能節儉。《書·大禹谟》:“克儉于家。”《清史稿·後妃傳·高宗孝賢純皇後》:“克儉於家,爰始繅品而育繭。”
“克儉”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克儉”指能夠節儉、樸素地生活,強調通過自我約束實現節約。該詞常與“克勤”連用,形成成語“克勤克儉”,表示既勤勞又節儉。
“克儉”不僅指物質層面的節儉,更包含精神上的自我約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倡導的重要品德。其核心是通過克制欲望實現樸素生活,具有倫理和哲學雙重意義。
克儉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指的是能夠節約和克制消費。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克和儉。
克字的部首是兒,它表示兒童,也有一些字形,如克、古、疙、咯等。克字的筆畫數為四畫。
儉字的部首是亻,它表示人,也有一些字形,如代、衆、信、芬等。儉字的筆畫數為九畫。
克儉這個詞源自古代漢語,是兩個具有貶義的字詞的合并。古代的人們認為克是嚴格抑制的意思,而儉則是指節約,因此克儉意指節制消費,遵守節儉原則。
在繁體字中,克字的寫法仍然是克,儉字的寫法則是儉。繁體字多用于港、澳、台地區。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克字和儉字都有不同的變體。在西漢時期的金文中,克字寫作丌,儉字寫作佥。而在清代的《康熙字典》中,克字寫作剋,儉字寫作儉。
一些典型的例句使用克儉這個詞可以是:
他從小就養成了克儉的好習慣。
面對着困難,我們要克儉待人處事。
克儉是一種美德,能夠幫助我們過上實惠而充實的生活。
除了克儉這個詞之外,還有一些組詞可以是克制、節儉、勤儉、精打細算等。
克制和克儉是近義詞,都指的是約束自己的欲望,遵守規定或原則。
反義詞可以是鋪張和奢侈,它們與克儉形成對比,表示揮霍和不節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