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儉的意思、克儉的詳細解釋
克儉的解釋
謂能節儉。《書·大禹谟》:“克儉于家。”《清史稿·後妃傳·高宗孝賢純皇後》:“克儉於家,爰始繅品而育繭。”
詞語分解
- 克的解釋 克 (④剋) è 能夠:克勤克儉。 戰勝,攻下:攻克。克複(戰勝敵人并收回失地)。 制伏:克服。克制。克己奉公。以柔克剛。 嚴格限定:克日。克期。克扣。 消化:克食。 公制重量單位或質量單位:一克等于
- 儉的解釋 儉 (儉) ǎ 節省,不浪費:儉省。儉樸。勤儉。克勤克儉。 貧乏,歉收:儉月。儉歲。儉腹(腹中空虛,喻知識貧乏)。 奢 筆畫數:; 部首:亻;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克儉”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克”和“儉”兩個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能夠做到節儉、不浪費。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的詳細解釋:
-
“克”的含義:
- 本義與引申義:在“克儉”一詞中,“克”主要取其“能夠”、“可以”或“勝任”的意思。它表示一種能力或品性上的達成。例如《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2版,P.851)對“克”的釋義中包含“能”、“能夠”這一義項,如《尚書·大禹谟》中的“克勤于邦,克儉于家”。
- 來源參考:《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3年。
-
“儉”的含義:
- 核心定義:“儉”指節省、不奢侈、不浪費財物。《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P.642)将其定義為“節省;不浪費”,如“儉樸”、“省吃儉用”。
- 引申意義:除了物質上的節約,“儉”也常引申指行為上的約束、收斂,不放縱。
- 來源參考:《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6年。
-
“克儉”的合成釋義:
- 整體含義:将“克”與“儉”組合,“克儉”即指“能夠做到節儉”、“能夠約束自己,不奢侈浪費”。它強調的是一種主動的、有意識地去實踐節儉美德的能力和狀态。
- 經典出處與用法:該詞最著名的出處是《尚書·大禹谟》:“克勤于邦,克儉于家。”意為(大禹)能夠辛勤地為國家操勞,能夠節儉地持家。這裡的“克儉”就是“能夠節儉”的意思,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
- 來源參考:《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0年)在“克儉”詞條下引用了《尚書》的例句,釋義為“謂能節儉”。同時,《辭源》(商務印書館,1988年修訂版)在解釋相關條目時也印證了此意。
-
“克儉”的現代理解與應用:
- 在現代漢語中,“克儉”通常與“克勤”連用為“克勤克儉”,形容一個人或一個團體既勤勞又節儉。它不僅僅指物質上的節約,更體現了一種自律、珍惜資源、反對鋪張浪費的生活态度和價值觀。
- 來源參考:現代漢語的用法在《現代漢語詞典》和《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年)等工具書中均有體現,常作為成語“克勤克儉”的一部分進行解釋。
“克儉”意指“能夠做到節儉”,強調具備并踐行節儉品德的能力。它源于古代經典,是中華文化中重要的道德規範,至今仍被廣泛提倡,用以形容和贊揚勤儉節約的優良作風。
網絡擴展解釋
“克儉”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一、基本釋義
“克儉”指能夠節儉、樸素地生活,強調通過自我約束實現節約。該詞常與“克勤”連用,形成成語“克勤克儉”,表示既勤勞又節儉。
二、字義分解
- 克
- 本義為“克服、克制”,如《尚書》中“克己複禮”的用法。
- 引申為“能夠”,如“克勤克儉”中的“克”即表示能力。
- 儉
三、出處與引證
- 古代典籍
《尚書·大禹谟》最早記載:“克儉于家”,意為在家庭生活中力行節儉。
- 曆史文獻
《清史稿》提到孝賢純皇後“克儉於家”,進一步印證其作為傳統美德的象征。
四、相關成語與用法
- 克勤克儉
表示既勤勞又節儉,如“父親常稱贊祖母克勤克儉,使全家免于饑寒”。
- 文化内涵
儒家思想中,“克儉”與“克己”關聯,體現通過自我約束達到道德完善的理念。
五、綜合解釋
“克儉”不僅指物質層面的節儉,更包含精神上的自我約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倡導的重要品德。其核心是通過克制欲望實現樸素生活,具有倫理和哲學雙重意義。
别人正在浏覽...
傲慢不遜被衾布魯塞爾材知層壁拆裂辰事辭義禱求大綏吊鼻子東嘉惡實方殷肥衍非彜奮亢悹悹酣嬉嘿契恒明禾莠鶴爪合從連衡紅火畫計揮楚兼本桀竪進搗酒痕賴地闌圈僚機凝結蜺字皮弁草強步纖繩齊打忽怯鈍人數戎旃商龍沈竈生鼃食甘寝甯睡蛇束紒庶士樹型蒐練胎蚌天王阗咽頭炮托福枉費工夫忘家狗無算祥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