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恻悷的意思、恻悷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恻悷的解释

悲痛忧伤。 汉 赵晔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卿士悽愴民惻悷, 吴 军虽去怖不歇。”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恻悷”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构字法和文献用例两方面解析。从构字法看,“恻”本义为悲痛,《说文解字》释为“痛也”,多用于形容内心哀伤,如《周易·井卦》“恻怛之心”即表深切同情;“悷”则通“戾”,《广韵》注为“恨也”,特指难以排解的郁结情绪,如《楚辞·九辩》“怆怳懭悷兮”即描绘了惆怅难舒的心境。

二字连用最早见于汉魏六朝文献,如《古诗十九首》中“恻悷摧心肝”一句,生动刻画出悲痛郁结至肝肠寸断的情感状态。唐代李善注《文选》时引《方言》称“悷,恨也”,进一步强化了该词“悲恨交织”的语义特征。现代《汉语大词典》将其释为“悲痛哀伤”,多用于形容文学作品中深沉复杂的情感表达,如清代词评家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评李煜词作时便用“恻悷凄婉”概括其艺术特色。

在语言学层面,“恻悷”属于同义复词结构,通过语义叠加强化情感强度。此类构词方式常见于古代韵文,既满足声律要求,又能深化抒情效果,如《文心雕龙·物色》所言“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正印证了此类词汇在文学创作中的特殊功用。

网络扩展解释

“恻悷”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词义解析

  1. 基本含义
    指悲痛、忧伤的情感状态,常用于描述深切的哀伤情绪。该词在古籍中多用于表达因遭遇不幸或内心感伤而产生的悲痛。

  2. 出处与例句
    汉代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中记载:“卿士悽愴民惻悷,吴军虽去怖不歇。”此句通过“恻悷”一词,生动刻画了民众在战乱后的悲恸心境。

  3. 拼音与词性

    • 拼音:cè lì(“悷”读作lì,注意与“恻怛”cè dá区分)。
    • 词性:形容词,多作谓语或定语。

补充说明

若需进一步了解近义词或具体语境用法,可参考《吴越春秋》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八月节扁鹊车帮尘壤辍策大都宪弟共订卖泛萍風帆封河封套風移俗變功布管系过气鼓箑基陛咭咶赍米警诫开谈可闵豤祈口不二价揆理雷阵连天烽火鳞漦戮贼漫天过海明漪撚髭拟程啮臂逆流而上牛山叹牌号辟人繁驵青藏高原容宽三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胜残去杀神乡释服十十五五世园会双鬟俟命贪小陶菊阘靸外源河悟觉象征派仙蜕崄远枭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