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第一年正月初一到第二年正月初一。《周禮·春官·大史》“正歲年以序事” 漢 鄭玄 注:“中數曰歲,朔數曰年。” 賈公彥 疏:“中氣帀則為歲,朔氣帀則為年。” 孫诒讓 正義:“朔數者,謂自今年正月朔數至後年正月朔,月會日於十二次一周,是為一年十二月之數。”
“朔數”是一個古代曆法術語,具體解釋如下:
指從某一年的正月初一(朔日)到次年正月初一的完整周期,即農曆一年的時間跨度。
曆法意義
古代曆法将基于朔望月(月亮圓缺周期)計算的年份稱為“朔數”,對應《周禮》中“朔數曰年”的記載。與基于太陽運行周期的“中數”(回歸年)形成對比。
計算方法
從今年正月朔日(初一)起算,至次年正月朔日結束,共經曆12個朔望月,合計約354天,需通過閏月與太陽年(約365天)協調。
部分網頁(如)提到“朔數”引申為“數量極少”,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典籍,可能是現代誤用或特定語境下的引申義。建議以古代曆法定義為标準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法背景,可參考《周禮》及漢代經學注解。
朔數(shuò shù)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月(月亮)和數(計算)。它的筆畫數為9個。
朔數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天官冢宰》中,指的是通過觀測月亮的形狀和位置确定月的首日。後來朔數逐漸引申為月亮的陰晴圓缺的不同狀态。
朔數的繁體字為「朔數」。
在古時候,朔數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但一般來說都是由「月」和「數字」組合而成的。
1. 今天是月的朔數,天空中的月亮非常明亮。
2. 根據朔數,農民可以安排種植作物的時間。
朔日、朔風、朔雪、數數、計數、計算等。
月相、陰曆。
望數(指月球圓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