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靜士的意思、靜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靜士的解釋

(1).隱居之士。 宋 蘇轼 《送襄陽從事李友諒歸錢塘》詩:“良田不難買,靜士誰當親。” 明 方孝孺 《見山堂記》:“惟夫幽人靜士遺外物而不嗜,故獨見之。”

(2).沉靜穩重的青年男子。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九:“﹝ 潘立亭 ﹞《偶成》雲:‘靜士難為介,靜女難為媒。嫁容靜女丑,交面靜士羞。’”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靜士”的漢語詞典釋義

一、核心詞義

“靜士”指性情沉靜、不慕榮利的隱逸之士或德行高潔的君子。“靜”取沉靜、安甯之意,“士”指有德才、有節操之人,合稱強調其淡泊名利、修養深厚的人格特質。

二、文獻出處與經典用例

  1. 《呂氏春秋》

    戰國《呂氏春秋·審分覽》載:“靜士以聲辯,則國家不治。” 此處“靜士”指不尚空談、務實守靜的賢者,主張為政者應重實幹而非虛名。

  2. 《韓非子》

    《韓非子·說疑》雲:“靜士則賤不肖。” 意為靜士因德行高潔而鄙視品行不端者,凸顯其道德操守。

三、詞義演變與用法

  1. 隱逸内涵

    唐宋以降,“靜士”常與隱逸文化關聯。如宋代楊萬裡詩“靜士遺榮久”(《誠齋集》),贊其超脫世俗的品格。

  2. 道德象征

    明清文獻中,“靜士”多喻指安貧樂道、持守本心的學者,如《明儒學案》稱學者呂坤“真靜士也”。

四、權威辭書釋義

《漢語大詞典》釋“靜士”為:“恬靜之士;隱士。”引《呂氏春秋》為證(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年版,第11卷)。

參考文獻來源

  1. 《呂氏春秋》(中華書局點校本)
  2. 《韓非子集解》(中華書局)
  3. 《誠齋集》(四部叢刊本)
  4. 《明儒學案》(中華書局校點本)
  5.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靜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不同角度解讀,綜合搜索結果可歸納為以下要點:

一、基本含義

指性格沉靜、内心平人,尤其強調修身養性或專注修行的特質。該詞由“靜”(安定、無喧鬧)和“士”(古代指有修養的人)組合而成,最早見于《論語》,原指追求精神境界甯靜的人。

二、延伸解釋

  1. 隱居避世的士人
    如宋代蘇轼詩句“良田不難買,靜士誰當親”,明代方孝孺《見山堂記》中“幽人靜士遺外物而不嗜”,均指淡泊名利、遠離世俗的隱者。

  2. 沉穩内斂的青年男子
    清代袁枚《隨園詩話》引用詩句“靜士難為介,靜女難為媒”,形容性格安靜、不擅交際的男性。

三、使用場景


提示:不同文獻對“靜士”的诠釋側重不同,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若需查看完整出處,可參考蘇轼、袁枚等原文作品。

别人正在浏覽...

闇沕百稼白渠鼻龍冰凝駁陰不勞而成秤薪而爨撤曉抶撲垂綏悴民戴大帽子遁入空門發明者芬馥負德孤恩鳏對櫃身顧念豪競懷銀纡紫歡聚一堂花十八家底交敵吉館巾額精雕細镂祭仆積窩計左考辰口陳困心橫慮欄騎樂極則悲靈承臝物馬頰末路目見耳聞蟠螭紋漂白蘋婆平說騎縫印山廠勝任愉快試紙霜筱誦憶遂心泰山檀府恫憂唯一相扶相思木析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