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賜的意思、郊賜的詳細解釋
郊賜的解釋
古帝王舉行郊祭時給臣下的賞賜。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記事二》:“ 熙寧 元年,兩府辭郊賜。” 明 王鏊 《震澤長語·雜論》:“國家富有四海,非若 宋 之偏安。 宋 有西北二邊歲币百萬、百官祠祿郊賜之類,今皆無之。”
詞語分解
- 郊的解釋 郊 ā 城外:郊區。郊外。郊遊。郊野。荒郊。 筆畫數:; 部首:阝; 筆順編號:
- 賜的解釋 賜 (賜) ì 給,舊時指上級給下級或長輩給小輩:賜予。賜死。賞賜。恩賜。 敬辭:請賜教。希賜函。 賞給的東西,給予的好處:厚賜。受賜良多。 筆畫數:; 部首:貝;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郊賜”是中國古代帝王在舉行郊祭儀式時對臣子進行的賞賜,具有特定的禮儀和政治意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1.詞義解析
- 郊:指帝王在都城郊外舉行的祭祀活動(如祭天、祭地),是古代最高規格的禮儀之一。
- 賜:即賞賜,體現帝王對臣子的恩典與權力象征。
- 合義:指帝王通過郊祭儀式向臣子分發財物或榮譽,以彰顯皇權與君臣關系。
2.曆史背景與實例
- 宋代記載:宋神宗熙甯元年(1068年),兩府(中書省、樞密院)官員曾辭讓郊賜,表明這一制度在宋代較為常見。
- 明代對比:學者王鏊在《震澤長語》中提到,宋代因財政壓力(如歲币、百官俸祿等)需依賴郊賜等制度,而明代國庫相對充裕,無需此類措施。
3.功能與意義
- 政治作用:通過物質賞賜強化君臣紐帶,鞏固統治合法性。
- 經濟影響:可能加重財政負擔,尤其在宋代這類支出常被讨論。
如需更完整的文獻例證,可參考《能改齋漫錄》《震澤長語》等原始史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郊賜》的意思
《郊賜》是一個漢語詞彙,它表示皇帝賜給臣民的鄉村土地。
拆分部首和筆畫
《郊賜》的部首是“阝”(阜字旁),整個詞彙一共有9畫。
來源
《郊賜》一詞最早出現于《尚書·夏書·耆定》一書中。在古代中國,皇帝常常将土地賜給功臣、官員或平民,作為獎賞或補償。這些賜予的土地多數位于城市的周邊地區,因此稱之為“郊賜”。
繁體字
《郊賜》的繁體字為「郊賜」。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不同。古代《郊賜》的寫法為「郊賜」,字形更為簡練、古樸。
例句
- 皇帝郊賜給功臣一片沃土。
- 這片土地是被賜予的郊賜。
- 作為一位受到郊賜的人,我感到非常榮幸。
組詞
郊賜(jiāo cì):皇帝賜給臣民的鄉村土地
郊戶(jiāo hù):居住在城市周邊地區的人
郊外(jiāo wài):城市周圍的地區
賜予(cì yǔ):授予、賜給
近義詞
賜福、給予、賞賜、授予
反義詞
征用、沒收、剝奪、罰沒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