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攘災;祛災。穰,通“ 攘 ”。 宋 王明清 《揮麈前錄》卷四:“ 高昌 即 西州 也,其地南距 于闐 ……居民春月多遊,羣聚遨樂於其間,遊者馬上持弓矢射諸物,謂之穰災。”
關于“穣災”一詞的解釋需注意以下兩點:
字形辨析 根據的注音和釋義,“穣災”讀作ráng zāi,本義為“攘災、祛災”。但需注意“穣”字本身指禾莖或豐收(如《說文解字》中“穣,黍稷已治者”),而表示消災含義的正确用字應為“禳”(示字旁,與祭祀相關)。
實際含義與混淆原因 提到的“禳災”更符合傳統語境,指通過祭祀、祈禱等儀式消除災禍的民俗活動,例如古代旱災時設壇求雨、瘟疫時焚香驅邪等。兩者混淆可能源于:
建議在正式文獻或學術場景中使用“禳災”這一标準寫法,其文化内涵包括對自然力量的敬畏心理和趨吉避兇的集體意識,至今仍在部分傳統節慶(如端午挂艾草)中保留痕迹。
《穣災》是一個漢字詞語,它指的是尤指糧食類的豐收,也可借指其他農作物豐産的情況。該詞具有正面的意義,代表着農民們辛勤耕耘所得到的豐碩成果。
《穣災》這個詞由兩個漢字組成:穣和災。
穣的部首是禾,它的筆畫數目為7。
災的部首是火,它的筆畫數目為7。
《穣災》這個詞的源于《詩經·小雅·穰苴》中的一句詩:“穣其田獲。”在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中,這個詞的寫法發生了一定的變化。而如今的繁體字寫作“穰災”,在形狀和結構上與簡體字有所不同,但其意義相同。
在古代,穣的寫法是“穰”,它的結構中由禾和共兩個部分構成。穰代表着莊稼豐收的意思,寓意着農業的繁榮。而災的古代寫法是“祭”,在結構上由米和示兩個部分構成,象征着對災難的祈禱和拜谒,表明人們對于豐收的期盼與渴望。
1. 今年的稻谷産量較大,真是一年豐穰的穣災。
2. 農民們用辛勤的勞動換來了一片片金黃的災害。
豐穰、莊稼、豐收、勞動、農作物、稻谷、谷物
豐收、豐盛、豐登
兇災、歉收、荒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