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同策劃。《淮南子·人間訓》:“三國通謀,禽 智伯 而三分其國。”《三國志·魏志·高柔傳》:“若使 吳 蜀 知人虛實,通謀并勢,復俱送死,甚不易也。” 宋 司馬光 《太子太保龐公墓志銘》:“會道士 趙清貺 與公有瓜葛,親與堂吏通謀,受人賂,詐許為之求官。” 郭沫若 《<孔雀膽>後記》:“我是和她通謀把 穆哥 王子毒死了的。”
“通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指共同策劃、合謀協議的行為。例如《漢書·昭帝紀》中記載:“大将軍不聽,而懷怨望,與燕王通謀,置驿往來相約結”,即描述雙方通過合謀達成協議。
在法律語境下,特指共犯之間在實施犯罪前的共同故意策劃。例如走私犯罪中,若行為人與走私罪犯通謀并提供資金、賬號等幫助,則構成共同犯罪。
根據司法解釋,具備以下情形可認定為“通謀”:
如需進一步了解法律案例或古籍原文,可參考上述來源網頁。
通謀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通”和“謀”。
通的聲旁是“甬”,是一個獨立成字的部首,表示水流通的樣子。通的形旁是“辶”,表示行走。通在這裡表示信息、消息的傳遞。
謀的聲旁是“讠”,是一個獨立成字的部首,表示語言、言論。謀的形旁是“某”,表示樹木的樣子。謀在這裡表示計劃、策劃。
通謀的意思是密謀,暗中策劃。這個詞可以用來描述人們秘密共謀、共同策劃某件事情的行為。
通謀這個詞在繁體字中沒有變化,仍然是“通謀”。
古時候,通謀的漢字寫法與現在基本相同,隻是字形略有差異。例如《說文解字》中通的字形是“辵”而不是“辶”,謀的字形是“某”而不是“亻”。
例句:
這些人通謀起來,企圖颠覆政權。
由于通謀被解開,犯罪團夥的陰謀被徹底瓦解。
組詞:通風、通暢、通信、通報、密謀、密謀集團
近義詞:暗中策劃、共謀、共同計劃
反義詞:公開計劃、公開行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