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對策。 漢 代士人應試時答皇帝有關政治、經濟策問的文章,後代科舉亦以此為取士的部分要求。 清 沉複 《浮生六記·閨房記樂》:“《國策》、《南華》取其靈快, 匡衡 、 劉向 取其雅健, 史遷 、 班固 取其博大, 昌黎 取其渾, 柳州 取其峭, 廬陵 取其宕,三 蘇 取其辯,他若 賈董 策對, 庾 徐 駢體, 陸贄 奏議,取資者不能盡舉,在人之慧心領會耳。” 羅惇曧 《文學源流》:“自茲以降,風流相扇,濃郁瑋麗,浸盛於 西京 , 鄒陽 、 枚乘 、 司馬相如 、 王褒 尤為傑出, 賈誼 、 董仲舒 并為大儒,而為奏疏策對之所祖。”
“策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曆史背景和現代應用兩個維度進行解析:
“策對”即“對策”,最初指漢代士人參加科舉考試時撰寫的應試文章,内容圍繞皇帝提出的政治、經濟等議題展開分析并提出解決方案。這種文體在後續朝代科舉制度中延續,成為選拔人才的重要考核形式。
在現代語境中,“策對”可引申為解決問題的策略或方法,例如政策協調(如“加強政策對話”)、競争應對等場景。部分解釋還将其擴展至對抗性情境中的戰術設計,但這一用法相對少見。
如需進一步了解“策”字的構詞演變,可參考漢典對“策”的詳細解析。
《策對》(cè duì)指的是對策、對付、應對的意思。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竹”部,右邊是“寺”部,總共包含14個筆畫。
《策對》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荀子·勸學篇》中的一句話:“人之所以貴于禽獸者何也?以其先見之明也。先見之明者,人之所以貴乎禽獸也。方知必敗,可謂知之極矣!知之次者路試。雖近乎必敗也,未若先見明知。若再次者策對。”這句話意思是說,人之所以高于禽獸,是因為人具有先見之明,知道必敗;再次之後是路試,雖然接近失敗,但還不如先見之明;再次之後是策對,意味着要找到對策應對。
《策對》的繁體字為「策對」。
在古代,「策對」的寫法有時會将右邊的部首「寺」寫成「耴」,例如清代康熙字典中,将「策對」寫成「策耴」。
1. 他對危機有着很好的策對能力。
2. 我們需要制定一套策對,才能應對這個問題。
策劃、對策、策略、策士、策源、策馬奔騰
應對、應付、對付
被動、無奈、束手無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