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饑殍的意思、饑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饑殍的解釋

亦作“ 飢莩 ”。1.極其飢餓。《三國志·蜀志·許靖傳》:“漂薄風波,絶糧茹草,飢殍薦臻,死者大半。”

(2).餓死者。 清 褚人穫 《堅瓠補集·李桢像贊》:“ 正德 五年, 關 下大水,飢莩載塗。” 郭沫若 《蜩螗集·司派狂》:“同是中華好兒女,誰甯飢莩倒路旁?”


極其飢餓。饑,通“ 飢 ”。《舊唐書·德宗紀上》:“本其所以,罪實在予,萬姓何辜,重罹饑殍。”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饑殍”是一個漢語詞語,讀作jī piǎo,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一、基本釋義

“饑殍”由“饑”(饑餓)和“殍”(餓死的人)組成,字面意為因饑餓而死亡的人,引申為人民生活極度困苦、無法維持生計的狀态。該詞亦寫作“饑莩”,但“莩”在此處通“殍”,讀音仍為piǎo(注意:中标注的“jī pín”可能存在筆誤)。


二、詳細釋義

  1. 詞義解析

    • 饑:指饑餓、災荒;殍:指餓死的人或屍體。合起來形容因饑餓導緻大規模死亡的慘狀,如“饑殍遍野”。
    • 也可表示極度饑餓的狀态,例如“百姓饑殍,流離失所”。
  2. 詞源與典故
    最早見于《左傳·僖公四年》:“殍死者,饑殍也”,描述春秋時期災荒中餓殍遍地的場景,後成為固定成語。


三、使用場景


四、相關詞彙


五、補充說明

現代語境中,“饑殍”一詞多用于書面或曆史描述,口語中較少使用。需注意其沉重的情感色彩,避免濫用。

網絡擴展解釋二

饑殍

饑殍(jī piáo),由兩個漢字組成,拆分部首為“食”和“屍”,總筆畫數為30。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指的是因饑荒而死去的人。在古代社會,饑荒是一個常見的災害,導緻大量人口死亡,形成了饑殍。

饑殍這個詞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為「飢瓢」。

古代漢字寫法中,「飢」是以「食」為部首,「饣」為聲旁的字。而「屍」則是一個獨立的字,表示屍體。結合起來,「飢」和「屍」表示了因饑荒而死去的人的形象。

一些例句中使用了饑殍這個詞:

1. 在饑荒時期,村莊裡到處都是饑殍。

2. 饑殍橫屍的場景讓人心碎。

根據饑殍這個詞的意義,可以派生出一些相關的詞語:

1. 組詞:饑荒、飢饉、餓殍、餓屍(可以寫成繁體字)。

2. 近義詞:饑民、饑苦、饑荒年代。

3. 反義詞:豐年、飽足、富庶。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