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对策。 汉 代士人应试时答皇帝有关政治、经济策问的文章,后代科举亦以此为取士的部分要求。 清 沉复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国策》、《南华》取其灵快, 匡衡 、 刘向 取其雅健, 史迁 、 班固 取其博大, 昌黎 取其浑, 柳州 取其峭, 庐陵 取其宕,三 苏 取其辩,他若 贾董 策对, 庾 徐 駢体, 陆贄 奏议,取资者不能尽举,在人之慧心领会耳。” 罗惇曧 《文学源流》:“自兹以降,风流相扇,浓郁瑋丽,浸盛於 西京 , 邹阳 、 枚乘 、 司马相如 、 王褒 尤为杰出, 贾谊 、 董仲舒 并为大儒,而为奏疏策对之所祖。”
“策对”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历史背景和现代应用两个维度进行解析:
“策对”即“对策”,最初指汉代士人参加科举考试时撰写的应试文章,内容围绕皇帝提出的政治、经济等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这种文体在后续朝代科举制度中延续,成为选拔人才的重要考核形式。
在现代语境中,“策对”可引申为解决问题的策略或方法,例如政策协调(如“加强政策对话”)、竞争应对等场景。部分解释还将其扩展至对抗性情境中的战术设计,但这一用法相对少见。
如需进一步了解“策”字的构词演变,可参考汉典对“策”的详细解析。
《策对》(cè duì)指的是对策、对付、应对的意思。它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是“竹”部,右边是“寺”部,总共包含14个笔画。
《策对》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荀子·劝学篇》中的一句话:“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何也?以其先见之明也。先见之明者,人之所以贵乎禽兽也。方知必败,可谓知之极矣!知之次者路试。虽近乎必败也,未若先见明知。若再次者策对。”这句话意思是说,人之所以高于禽兽,是因为人具有先见之明,知道必败;再次之后是路试,虽然接近失败,但还不如先见之明;再次之后是策对,意味着要找到对策应对。
《策对》的繁体字为「策對」。
在古代,「策對」的写法有时会将右边的部首「寺」写成「耴」,例如清代康熙字典中,将「策對」写成「策耴」。
1. 他对危机有着很好的策对能力。
2. 我们需要制定一套策对,才能应对这个问题。
策划、对策、策略、策士、策源、策马奔腾
应对、应付、对付
被动、无奈、束手无策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