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經過有關部門批署的證明。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六:“及大駕幸 臨安 ,喪亂之後,士大夫亡失告身、批書者多。”
(2).批寫;記述。《續資治通鑒·宋孝宗乾道二年》:“至於興某利,除某害,各為條目,每攷令當職官吏從實批書,任滿精覈。”
“批書”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因曆史背景和語境不同而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批示與審定
指在書籍、文件或文章上批示意見、評論或審定,内容可包含贊揚、批評或建議。例如宋代官員考核時需“從實批書”,記錄政績與過失(《續資治通鑒》引文)。
官方證明文件
宋代指經官府批署的證明文書,如官員的任職憑證(告身)或重要文件。陸遊《老學庵筆記》提到戰亂後士大夫常遺失此類“批書”。
喪葬習俗相關
在明清文獻(如《金瓶梅》)中,“批書”指根據陰陽秘書推斷喪事禁忌,并記載喪家禮儀的文書。例如通過生肖推算避諱事項,指導喪葬流程。
文學與曆史記述
可指批注或記錄行為,如文人批寫書劄、整理族譜等。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案例或文獻出處,可查閱《老學庵筆記》《續資治通鑒》等原始資料。
《批書》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主要是指對書籍、文稿等進行評批、批注、評點的行為或内容。
《批書》由兩個部首組成:扌(手)和片(另一部首,表示紙張)。根據《康熙字典》,扌的筆畫數為3,片的筆畫數為片3。
《批書》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初是指寫在古籍上的評點批語。在繁體字中,《批書》的寫法為「批書」。
在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批書》在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會有所差異,具體需要參考曆史文獻或古代書籍的記載。
1. 他在這本書上批書寫下了許多精辟的評語。
2. 這位教授對學生的作文經常會進行仔細批書。
批閱、批改、批注、批評、批示
評書、評點、評注
草率、褒揚、肯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