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黍子碾成的米。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笨麴并酒》:“﹝粟米酒﹞貧薄之家,所宜用之。黍米貴而難得故也。”《新唐書·五行志一》:“細如絲髮,大如黍米。”《東周列國志》第六回:“﹝ 周桓王 ﹞使人以黍米十車遺之曰:‘聊以為備荒之資。’” 清 郝懿行 《證俗文》卷一:“煮黍米為粥和生大麥芽攪漉取汁煎之,濡者為餹稀,乾者為餹條。”
(2).指糯米。《太平禦覽》卷八五一引 晉 周處 《風土記》:“俗以菰葉裹黍米,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爛熟,於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糉,一名角黍。”
黍米(學名:Panicum miliaceum L.)是禾本科黍屬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籽實,中國古代列為"五谷"之一。根據《現代漢語詞典》釋義,其核心含義包含三個層面:
一、植物學特征 黍米植株高60-120厘米,圓錐花序開展或較緊密,小穗含2朵小花。籽實呈淡黃白色,直徑約1.5毫米,較小米顆粒略大且形狀更接近球體。該作物具有耐旱、耐貧瘠特性,主要栽培于中國北方幹旱地區。
二、曆史文化屬性
三、現代應用範疇
黍米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糧食作物,屬禾本科植物黍的種子,現綜合其定義、特性及用途解釋如下:
黍米又稱大黃米、秫米、糜子米,是五谷之一。根據黏性差異分為兩類:
黍為一年生草本植物,稈高60-120厘米,葉片線狀披針形,圓錐花序下垂,穎果呈乳白、淡黃或紅色,直徑約3毫米。
含粗蛋白16%、澱粉59%、鉀、磷等成分,具有以下作用:
性甘平,歸脾、胃、肺經,主治瀉痢、煩渴、咳嗽等症。外用可治小兒鵝口瘡(黍米汁塗抹)和燙傷(與女曲研末調敷)。
在道家文化中,“黍米”為比喻術語,指代極精微的先天清陽之氣,與外丹術中的微量藥效相關,與食用黍米無直接關聯。
提示:如需具體古籍文獻或藥用方劑案例,可參考《齊民要術》《千金方》等來源。
隘隘亨亨背溜镳宮呈閲蝩蟲重山複嶺創定刺虎大疫達智疊棊度牒笃見繁木風潑革撥根除鬼臘寒清赫剌剌慌速速葷羶鏡檻井隧絕食軍社酷暴窺管亮鋥鋥粝食粗衣馬革裹屍民虜末殺蒲陶淺明七方清風使壬公肉食動物删拾山烏殺越勝任慎終如始實價識時務者爲俊傑識擢守邏霜銳私通通籌痛咽帷鼎畏俯微奸畏日無向蝦菜萷槮諧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