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殺虎。 戰國 時 陳畛 說 秦惠王 ,引 卞莊子 刺虎為喻,先待 齊 楚 交戰,乘其兩敗俱傷時進兵。見《戰國策·秦策二》及《史記·張儀列傳》。後因以“刺虎”為一舉兩得之典實。 南朝 陳 徐陵 《為護軍長史王質移文》:“胡羯憑陵,方踰 汾 潞 ,刺虎之勢,時期 卞生 。” 宋 莊季裕 《雞肋編》卷中:“ 席益 為參政……陽與 呂 合而陰與 徐 交也。 呂 既出而欲為刺虎之術,竟不能就而反被逐。”
(2).中草藥名。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十·刺虎》﹝集解﹞引 蘇頌 曰:“生 睦州 ,淩冬不凋,采根、葉、枝入藥。味甘。主治一切腫疼風疾。”
(3).昆劇傳統劇目。 清 傳奇《虎口馀生》之一出(一般多誤為《鐵冠圖》之一出)。寫 明 将 周遇吉 兵敗 代州 ,回 甯武關 别母,其母責令再戰,并先令媳、孫自盡,然後放火自6*焚。 周 出戰,被 闖王 部将射傷,後自盡。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刺虎漢語 快速查詢。
“刺虎”一詞包含多重含義,結合不同語境可作以下詳細解釋:
曆史起源
源自戰國時期《戰國策·秦策二》和《史記·張儀列傳》記載的“卞莊子刺虎”故事。卞莊子欲刺殺兩虎,旁人建議等待兩虎相鬥後兩敗俱傷時再出手,最終他“一舉果有雙虎之功”。此典故被後世引申為“坐收漁利”或“一舉兩得”的策略。
文學引用
南朝陳徐陵《為護軍長史王質移文》提到“刺虎之勢”,宋代莊季裕《雞肋編》以“刺虎之術”比喻權謀鬥争。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草十·刺虎》記載,該植物生于睦州(今浙江建德),根、葉、枝可入藥,味甘,主治腫痛風疾。蘇頌描述其“淩冬不凋”,說明具有耐寒特性。
清傳奇《虎口餘生》中的經典選段,主要講述明末将領周遇吉在甯武關與李自成軍隊交戰的悲壯故事。劇情包括周母為激勵兒子死戰而自焚、周遇吉負傷自盡等情節,是昆曲中展現忠烈精神的代表劇目。
現代漢語中,“刺虎”有時也用于形容勇猛或冒險行為,但此用法較少見。
以上解析綜合了曆史文獻、醫學典籍和戲曲資料,完整信息可參考《史記》《本草綱目》及昆劇《虎口餘生》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