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絕食的意思、絕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絕食的解釋

[fast] 斷絕進食;斷絕飲食(自6*殺或表示抗議)

詳細解釋

(1).糧食斷絕。《史記·高祖本紀》:“ 漢 軍絶食,乃夜出女子東門二千餘人,被甲, 楚 因四面擊之。”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劉文定》:“ 劉文定公 綸 , 武進 人,少時家貧窶,曾至絶食。” 魯迅 《墳·燈下漫筆》:“可是忽而變了一個窮人,幾乎要絕食,很有些恐慌。”

(2).拒絕進食。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風操》:“然禮緣人情,恩由義斷,親以噎死,亦當不可絶食也。”

(3).多用于表示抗議或自6*殺。 唐 白行簡 《李娃傳》:“生怨懣,絶食三日,遘疾甚篤,旬餘愈甚。” 清 戴名世 《王烈婦傳》:“烈婦哭踴絶食,欲從死,舍人諸子及家衆皆止之。” 楊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二章:“為了争取改善政治犯的生活,他仍然領導了監獄的絕食鬥争。”

(4).暫停進食。 漢 劉向 《說苑·尊賢》:“ 楊因 見 趙簡主 ,曰:‘臣居鄉三逐,事君五去,聞君好士,故走來見。’ 簡主 聞之,絶食而嘆,跽而行。”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絕食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絕食”指主動斷絕飲食的行為,通常具有特定的目的或象征意義。以下是該詞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詞義

  1. 字面定義
    指完全停止進食,不攝入任何食物或飲品,即“斷絕飲食”。根據語境不同,可細分為兩類:
    • 被動絕食:因客觀原因(如饑荒、戰亂)導緻食物短缺(如《史記》中“漢軍絕食”的記載)。
    • 主動絕食:主觀拒絕飲食,常見于抗議、自殺或宗教修行等場景。

二、曆史與文學用例

  1. 傳統文獻中的體現
    • 唐代《李娃傳》記載“絕食三日”以表達人物怨憤,清代《王烈婦傳》描述烈婦通過絕食殉節。
    • 魯迅在《燈下漫筆》中以“幾乎要絕食”隱喻貧困狀态。

三、目的與形式

  1. 主要用途
    • 政治抗議:如監獄囚犯通過絕食争取權益。
    • 個人決心:表達強烈立場或情感(如自殺傾向)。
    • 宗教儀式:部分宗教将短期禁食作為修行方式(需與“齋戒”區分)。

四、健康風險與建議

  1. 注意事項
    絕食超過72小時可能導緻器官衰竭甚至死亡。醫學建議如需進行斷食,應在專業人士指導下短期實施,并補充水分與電解質。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事件或醫學研究,可參考上述來源中的古籍案例及現代健康指南。

網絡擴展解釋二

絕食

絕食是指完全停止進食,不攝入任何食物來維持生命的行為。一般情況下,人隻能堅持數天到數周的絕食,之後會出現身體機能衰竭,甚至死亡。

拆分部首和筆畫

絕食的拆分部首為絞月,筆畫為10畫。其中,絞的意思是縛住,月的意思是肉。絞月合起來表示被縛住肉,暗指人沒有進食。

來源

絕食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養生主》一篇中,表達了追求精神上的養生和修煉的觀點。後來,絕食逐漸成為一種政治手段,用于抗議、示威等行動中。

繁體

絕食的繁體字為絕食。

古時候漢字寫法

絕食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為絕食。絕的意思與絕相同,食的意思是食物。

例句

他決定絕食抗議政府的不公。

組詞

推絕、拒絕、斷絕、絕路、絕望。

近義詞

禁食、斷食。

反義詞

進食。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