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度牒的意思、度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度牒的解釋

[official permit to become a monk (nun) and join a monastery] 舊時官府發給僧尼的證明身份的文件。也叫“戒牒”

詳細解釋

僧道出家,由官府發給憑證,稱之為“度牒”。 唐 宋 時,官府可出售度牒,以充軍政費用。 宋 高承 《事物紀原·道釋科教·度牒》:“《僧史略》曰:‘度牒自 南北朝 有之。’見《高僧傳》‘名籍限局,必有憑由。’憑由,即今祠部牒也。《唐會要》曰:‘ 天寳 六年五月制:僧尼令祠部給牒。’則僧尼之給牒自 唐明皇 始也。”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四:“ 紹興 中,軍旅之興,急於用度,度牒之出無節。上戶和糴所得,減價至二、三十千。時有‘無路不逢僧’之語。” 清 魏源 《聖武記》卷十一:“ 順治 六年五月,戶部奏言師旅煩興,歲入不給,議開監生、吏典、承差等援納,并給僧、道度牒,準徒,杖折贖。”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度牒,是中國古代官府頒發給依法獲得出家資格的僧尼、道士的身份憑證和合法執照。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闡釋:

  1. 核心釋義:官方頒發的宗教身份憑證

    • “度”:指“剃度”、“度化”,即使人脫離塵世,出家為僧尼或道士的行為。
    • “牒”:指官方文書、證件、憑證。
    • 因此,“度牒”的字面意思即為證明某人已經過合法程式剃度出家、獲得宗教身份的官方文件。它相當于現代的國家認可的宗教教職人員資格證書或身份證件。持有度牒者,其出家人的身份才被官方承認,是合法僧道。
  2. 曆史功能與性質:

    • 官方認證: 度牒由朝廷或地方官府(如尚書省祠部)統一頒發和管理,是國家管理宗教事務、控制僧道人口規模的重要手段。它證明了持有者身份的真實性和合法性。
    • 法律保障: 持有度牒的僧道可享受免除徭役、賦稅等特權(雖然不同朝代政策有變),其宗教活動受到官方一定程度的保護。
    • 管理工具: 政府通過控制度牒的發放數量,有效限制出家人數,防止勞動力過度流失,維護社會秩序和經濟穩定。曆史上曾出現過政府為籌集軍費或財政而公開“鬻賣度牒”(賣度牒)的現象。
    • 身份證明: 僧道外出遊方、挂單(在其它寺廟借宿)、領取政府配給或從事宗教活動時,需出示度牒以證明身份。
  3. 内容與形式:

    • 度牒上通常記載持有者的法名、籍貫、年齡、所屬寺院或道觀、師承關系、剃度日期以及頒發機構、日期和官員籤押等信息。
    • 其形式為官方文書樣式,加蓋官府印章,具有法律效力。

權威性參考來源說明: 雖然無法提供直接網絡鍊接(因搜索結果為空),但關于“度牒”的權威解釋和詳細曆史記載,可參考以下經典漢語辭書及曆史文獻:

度牒的本質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為管理宗教事務、控制僧道人口而建立的一種官方認證制度,其核心是由國家頒發給合法出家者的身份憑證和執照。

網絡擴展解釋

度牒是古代官府頒發給出家僧尼的身份證明文件,具體解釋如下:

  1. 定義與功能
    度牒是官方發放給合法出家者的憑證,用于證明其宗教身份。持有者憑借度牒可免除徭役、地稅等義務,在唐代至清代長期沿用。

  2. 内容與形式
    文件上記載了僧尼的本籍、俗名、年齡、所屬寺院、師承關系等信息,并有官府印章或連署确認。

  3. 曆史沿革

    • 起源:可追溯至北魏,唐代玄宗時期正式建立制度,規定僧尼每三年造籍冊管理。
    • 發展:宋代起,官府通過出售度牒籌集軍政費用,成為財政手段之一。
  4. 與戒牒的區别
    度牒側重身份合法性,由官府頒發;而戒牒是受戒資格證明,由僧官或傳戒師籤發。

  5. 社會意義
    這一制度反映了古代政權對宗教群體的管控,同時通過經濟豁免權吸引民衆出家,間接影響社會人口結構。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案例或制度演變,可參考唐代《祠部牒》或宋代度牒貨币化政策等延伸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廒商巴幹達人拜帛八阕邊土筆立踣傹不二不言不語才疏德薄曹倉策馬參差抄近路察識承構成化赤冀傳影湊整兒鼎邑鬥紛獨竪一幟蕃戎反右派鬥争封門奮起鹳啄海水聲速汗漫憨氣紅香護肩貨擔互通有無轎封嗟美金蓮燭近身科指連繞離婦六米綸省馬兜零抹貼鳥觜藕斷絲不斷搉茶去邪塞翁失馬沙蓬試習書稿太昊拖牀望諸文妖握管懷鉛曉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