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度牒的意思、度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度牒的解釋

[official permit to become a monk (nun) and join a monastery] 舊時官府發給僧尼的證明身份的文件。也叫“戒牒”

詳細解釋

僧道出家,由官府發給憑證,稱之為“度牒”。 唐 宋 時,官府可出售度牒,以充軍政費用。 宋 高承 《事物紀原·道釋科教·度牒》:“《僧史略》曰:‘度牒自 南北朝 有之。’見《高僧傳》‘名籍限局,必有憑由。’憑由,即今祠部牒也。《唐會要》曰:‘ 天寳 六年五月制:僧尼令祠部給牒。’則僧尼之給牒自 唐明皇 始也。”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四:“ 紹興 中,軍旅之興,急於用度,度牒之出無節。上戶和糴所得,減價至二、三十千。時有‘無路不逢僧’之語。” 清 魏源 《聖武記》卷十一:“ 順治 六年五月,戶部奏言師旅煩興,歲入不給,議開監生、吏典、承差等援納,并給僧、道度牒,準徒,杖折贖。”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度牒是古代官府頒發給出家僧尼的身份證明文件,具體解釋如下:

  1. 定義與功能
    度牒是官方發放給合法出家者的憑證,用于證明其宗教身份。持有者憑借度牒可免除徭役、地稅等義務,在唐代至清代長期沿用。

  2. 内容與形式
    文件上記載了僧尼的本籍、俗名、年齡、所屬寺院、師承關系等信息,并有官府印章或連署确認。

  3. 曆史沿革

    • 起源:可追溯至北魏,唐代玄宗時期正式建立制度,規定僧尼每三年造籍冊管理。
    • 發展:宋代起,官府通過出售度牒籌集軍政費用,成為財政手段之一。
  4. 與戒牒的區别
    度牒側重身份合法性,由官府頒發;而戒牒是受戒資格證明,由僧官或傳戒師籤發。

  5. 社會意義
    這一制度反映了古代政權對宗教群體的管控,同時通過經濟豁免權吸引民衆出家,間接影響社會人口結構。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案例或制度演變,可參考唐代《祠部牒》或宋代度牒貨币化政策等延伸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度牒的意思

度牒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度*********或旅行憑證。在旅行或度假時,人們需要攜帶度牒以證明自己的身份和目的地的許可。

拆分部首和筆畫

度牒的部首是⺡(山)和⺮(竹),總共有13個筆畫。

來源

度牒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官職制度。古時的度官是負責管理土地和轄區的官員,而牒則是指文書或憑證。度牒因此成為了旅行證件的意思。

繁體

度牒的繁體字為「度牒」。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度牒的寫法可能有一些變化。然而,我們現在所見的常用的方式是「度牒」。

例句

1. 需要提前申請度牒才能出境旅行。

2. 請攜帶有效的度牒以供查驗。

組詞

度牒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語,例如度假、度假村、證件等。

近義詞

近義詞包括旅行證件、通行證等。

反義詞

反義詞可以是非憑證、非證件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