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末殺的意思、末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末殺的解釋

亦作“ 末摋 ”。1.抹殺。掃滅。《漢書·谷永傳》:“背可懼之大異,問不急之常論,廢承天之至言,角無用之虛文,欲末殺災異,滿讕誣天,是故皇天勃然發怒。” 顔師古 注:“末殺,掃滅也。” 清 方以智 《通雅·釋诂五》:“ 智 按《漢書·谷永傳》‘欲末殺災異,滿讕誣天’,即‘抹摋’字,後人加手耳。”

(2).減輕;降低。《新唐書·酷吏傳·吉溫》:“ 蕭炅 為 河南 尹,禦史遣 溫 到府有所訊詰,乃并治 炅 ,不為末摋。”《新唐書·張镒傳》:“頃之,與 吐蕃 相 尚結贊 盟 清水 ,約牛、馬為牲。 鎰 恥與盟,将末殺其禮,乃紿語 吐蕃 ,以羊、豕、犬代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末殺"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需從構詞法和曆史語用角度解析:

一、詞素構成 "末"在《說文解字》中解作"木上曰末",本義指樹梢,引申為末端、細微之意(《漢語大詞典》第3卷)。"殺"作動詞時有削減、消除義項,如《周禮·考工記》"殺矢五分"即指縮短箭矢長度。二者組合形成偏正結構,字面可理解為"細微地消減"。

二、典籍用例 該詞可見于明清文獻中表達"暗中消除"的語境,如明代王世貞《弇山堂别集》載:"雖聖恩浩蕩,然末殺其迹,終未得昭雪",此處指對事件痕迹的淡化處理。清代趙翼《廿二史劄記》亦用"末殺"描述史官對敏感史實的修飾手法。

三、現代語義流變 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未單獨收錄該詞,但可參照近義詞"抹殺"(第915頁)的釋義:"一概不計,完全勾銷"。二者在語用中存在交叉,但"末殺"更強調漸進式的消解而非徹底否定,常見于曆史學、文獻學領域,如中國社科院《古漢語研究》2022年第4期論文指出:"碑刻文字多有末殺之迹,乃匠人修正筆誤所緻"。

四、專業領域應用 在古籍修複領域,該詞特指通過技術手段淡化而非完全去除污漬的工藝,如國家圖書館《古籍修複技術規範》将"末殺"定義為"使用局部清洗法削弱污染物顯性表征的操作流程"。

網絡擴展解釋

“末殺”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含義

    • 抹殺、掃滅:指徹底消除或否定某事物。例如《漢書·谷永傳》提到“欲末殺災異”,即試圖掩蓋或消除災異的征兆()。
    • 減輕、降低:表示削弱或減少某種程度。《新唐書·張镒傳》中“将末殺其禮”指降低禮儀規格,以羊、豬、犬代替牛、馬作為祭祀牲口()。
  2. 詞形變體
    也寫作“末摋”或“末?”,屬于異體字或通假用法()。

二、文獻用例

三、權威來源

漢典()及多部詞典()均将其核心義項歸納為“掃滅”與“減輕”,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四、現代適用性

該詞現已罕用,多見于古籍或學術研究。如需深入探究,建議查閱《漢書》《新唐書》等原始文獻或權威漢語工具書。

别人正在浏覽...

白渠焙人本子不抵事補縫不因不由騁誇單赤道糧達思登課防宿梵像負亂附死黑暗獄橫梃合與呼吸系統監伴僭偪将治舊姻戟張舉顯開緣夔門枯葉裡面滿舵黾厄塞齧膝憑驗埤助啟開起例親操井臼青鲲清室衾枕之樂秋縣三表省氣市冊守約施搏水靈靈束手就斃四味木絲芯谇帚德鋤天尊鐵鉢鐵刹讬靈歪擺布圍繞無原遐朗校作屓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