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末摋 ”。1.抹殺。掃滅。《漢書·谷永傳》:“背可懼之大異,問不急之常論,廢承天之至言,角無用之虛文,欲末殺災異,滿讕誣天,是故皇天勃然發怒。” 顔師古 注:“末殺,掃滅也。” 清 方以智 《通雅·釋诂五》:“ 智 按《漢書·谷永傳》‘欲末殺災異,滿讕誣天’,即‘抹摋’字,後人加手耳。”
(2).減輕;降低。《新唐書·酷吏傳·吉溫》:“ 蕭炅 為 河南 尹,禦史遣 溫 到府有所訊詰,乃并治 炅 ,不為末摋。”《新唐書·張镒傳》:“頃之,與 吐蕃 相 尚結贊 盟 清水 ,約牛、馬為牲。 鎰 恥與盟,将末殺其禮,乃紿語 吐蕃 ,以羊、豕、犬代之。”
“末殺”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含義
詞形變體
也寫作“末摋”或“末?”,屬于異體字或通假用法()。
漢典()及多部詞典()均将其核心義項歸納為“掃滅”與“減輕”,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該詞現已罕用,多見于古籍或學術研究。如需深入探究,建議查閱《漢書》《新唐書》等原始文獻或權威漢語工具書。
末殺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形容某種行為或狀态在最後階段具有毀滅性的作用。
末殺是由部首木和殺組成的漢字,共有10個筆畫。
末殺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古籍中,後來逐漸被人們引用和使用,成為現代漢語中的一個重要詞彙。
末殺(繁體字)是末殺的繁體字形式,在台灣和香港等地仍然廣泛使用。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末的上部為“木”,下部為“未”,殺的左部為“廣”而右部為“乞”,組合在一起形成末殺這個詞。
1. 這個病人的情況非常嚴重,已經到了末殺的階段。
2. 經濟危機導緻了該公司的末殺,最後不得不倒閉。
末路、末梢、殺伐
将殺、盡殺
起殺、初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