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粝食粗衣”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一、基本釋義
“粝”指粗米,“粝食”即粗糙的食物,“粗衣”指粗布制成的衣服。整個成語形容生活清貧簡樸,常比喻物質條件艱苦。
二、出處與典故
最早見于宋代南戲作品《張協狀元》,原文為:“奴供備粝食粗衣。”。元代馬钰的《西江月》中也用“不嫌粝食粗衣”進一步強化了這一意象。
三、用法特點
四、近義與反義
五、延伸說明
該成語通過“衣食”這兩個基本生活需求,以小見大地刻畫整體生活水平,常見于文學作品中對人物境遇的描寫,或用于表達甘于淡泊的态度。
《粝食粗衣》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過着簡樸樸素的生活。指的是過着清貧的生活,飲食簡單,穿着簡陋。
《粝食粗衣》共由三個漢字組成,其部首和筆畫拆分如下:
《粝食粗衣》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論語·子張》中的一句話:“粝食細問,飯疏食飲水也。”繁體字的寫法為「粝食粗衣」。
在古時候,「粝食粗衣」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對于「粗」字,古時候的寫法是「粗」字中的「豐」字,即「䉣食粗衣」。
1. 他從小就生活在一個貧困的家庭,每日隻能粝食粗衣。
2. 盡管他處境艱難,卻仍然保持着粝食粗衣的生活态度。
3. 在他的心目中,粝食粗衣已經成為一種自豪。
與《粝食粗衣》相關的組詞如下:
近義詞:樸素、貧苦、簡樸。
反義詞:豐盛、奢華、豪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