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黍子碾成的米。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笨麴并酒》:“﹝粟米酒﹞贫薄之家,所宜用之。黍米贵而难得故也。”《新唐书·五行志一》:“细如丝髮,大如黍米。”《东周列国志》第六回:“﹝ 周桓王 ﹞使人以黍米十车遗之曰:‘聊以为备荒之资。’” 清 郝懿行 《证俗文》卷一:“煮黍米为粥和生大麦芽搅漉取汁煎之,濡者为餹稀,乾者为餹条。”
(2).指糯米。《太平御览》卷八五一引 晋 周处 《风土记》:“俗以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於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糉,一名角黍。”
黍米(学名:Panicum miliaceum L.)是禾本科黍属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籽实,中国古代列为"五谷"之一。根据《现代汉语词典》释义,其核心含义包含三个层面:
一、植物学特征 黍米植株高60-120厘米,圆锥花序开展或较紧密,小穗含2朵小花。籽实呈淡黄白色,直径约1.5毫米,较小米颗粒略大且形状更接近球体。该作物具有耐旱、耐贫瘠特性,主要栽培于中国北方干旱地区。
二、历史文化属性
三、现代应用范畴
黍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粮食作物,属禾本科植物黍的种子,现综合其定义、特性及用途解释如下:
黍米又称大黄米、秫米、糜子米,是五谷之一。根据黏性差异分为两类:
黍为一年生草本植物,秆高60-120厘米,叶片线状披针形,圆锥花序下垂,颖果呈乳白、淡黄或红色,直径约3毫米。
含粗蛋白16%、淀粉59%、钾、磷等成分,具有以下作用:
性甘平,归脾、胃、肺经,主治泻痢、烦渴、咳嗽等症。外用可治小儿鹅口疮(黍米汁涂抹)和烫伤(与女曲研末调敷)。
在道家文化中,“黍米”为比喻术语,指代极精微的先天清阳之气,与外丹术中的微量药效相关,与食用黍米无直接关联。
提示:如需具体古籍文献或药用方剂案例,可参考《齐民要术》《千金方》等来源。
苞桑本主表闾猼且不必要补完不知深浅唱明彻命饬知穿穴蹴蹋大败亏输邸城笃笃末末犯由丰泽干脆利落赶急官家骨鲁鲁幌动黄序回椎迦维罗越浸洽鹫峯俊羔开讽量给粮饟灵虚码洋蒙箕棉烟孽类扑速潜移千载一遇清腴麴部仍旧荣进沙罗杉板膳府扇仙圣泽时无再来绥定天壤僮役投晩駼騊徒维外治望睹尪羸卫蔽香水混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