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管中窺物。比喻見識狹小。 晉 陸雲 《與陸典書》:“所謂窺管以瞻天,緣木而求魚也。” 唐 張說 《喜雨賦》:“雖欲譚天而窺管,孰知 堯 德之為大。”《雲笈七籤》卷十五:“不慙窺管之微,輒呈酌海之見。”
(2).古代渾天儀上觀察星體用的管狀器。 宋 沉括 《夢溪筆談·象數一》:“以璣衡求‘極星’,初6*夜在窺管中,少時復出,不能容‘極星’遊轉。乃稍展窺管候之,凡歷三月,‘極星’方遊于窺管之内,常見不隱。”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窺管漢語 快速查詢。
“窺管”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兩層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核心含義
指通過管狀物窺視事物,比喻觀察或認知的局限性,常用于形容人見識狹窄、目光短淺。該用法源自成語“管中窺豹”“一孔之見”的引申。
文獻例證
功能與記載
指古代渾天儀上用于觀測星體的管狀裝置。宋代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詳細描述其使用:通過調整窺管角度,曆經三月觀察極星運行軌迹。
科學意義
這一設計體現了古代天文學的精密性,窺管作為觀測工具,是研究天體運動的重要媒介。
現代漢語中,“窺管”多用于文學或學術批評,強調認知局限(如“窺管之見”),而其實物含義因天文儀器演變逐漸少用,僅在曆史研究中保留。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籍文獻和工具書釋義,若需更完整考據可參考《夢溪筆談》《雲笈七籤》等原典。
《窺管》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指的是一個用于窺視的光學裝置。它由兩個部分組成:「窺」和「管」。
「窺」是一個由「穴」和「目」組成的漢字,其中「穴」是它的部首,表示洞穴、孔洞,而「目」表示眼睛。它的總共有7個筆畫。
「管」是一個由「竹」和「一」組成的漢字,其中「竹」是它的部首,表示竹子,而「一」是表示數量一的小偏旁。它的總共有14個筆畫。
「窺管」一詞最早出現在《世說新語·文學》一書中,用于形容人們窺視他人隱私或者秘密。後來,這個詞開始用于表示一種光學裝置,通常由兩個望遠鏡組成,用于觀察遠方的景象。
「窺管」是「窺管」的繁體字。
在古代,「窺管」的寫法與現代寫法略有不同。其中「窺」字的上部結構為「穴」,下部是「目」;「管」字的上部結構為「⺮」,下部是「一」。這是古代對漢字結構的一種變化。
1. 他拿起窺管,凝視着遠方的海洋。
2. 記者使用窺管密切觀察動态。
1. 窺視:偷偷地、秘密地觀察。
2. 望遠鏡:用于遠距離觀察的光學儀器。
望遠鏡、望遠器
阻擋、遮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