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疎慢”。亦作“踈慢”。1.輕忽,怠慢。《孔叢子·抗志》:“夫其親敬非心,見吾所可親敬也,則亦以人口而疏慢吾矣。”《北史·封懿傳》:“ 道武 引見,問以 慕容 舊事, 懿 應對疏慢,廢黜還家。” 宋 歐陽修 《與呂正獻公晦叔書》:“而久闕馳誠,恃知之厚,必不罪其疎慢也。”《東周列國志》第四六回:“ 芈氏 來至東宮, 商臣 迎拜甚恭,三獻之後,漸漸疎慢,中饋但使庖人供饌,自不起身。”
(2).疏遠,不親近。 元 鄭廷玉 《楚昭公》第三折:“梢公道疎者下船。您兄弟想來,嫂嫂姪兒與哥哥正是着親的,惟您兄弟是個疎慢些的,理當下水。”
(3).粗糙。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四》:“惟 滇 中紙最堅……其堅乃與絹素敵,而色理疏慢蒼雜,遠不如 越 中。”
(4).謂放縱狂傲。 唐 韋應物 《野居》詩:“結髮屢辭秩,立身本踈慢;今得罷守歸,幸無世欲患。”
“疏慢”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具體如下:
輕忽怠慢
指态度上的不重視或行為上的疏忽。例如《北史·封懿傳》提到“應對疏慢”,即因應答輕慢被罷黜。在《孔叢子·抗志》中,也強調若他人并非真心尊敬,便會表現出疏慢。
疏遠不親近
表示人際關系中的冷淡或距離感。如元雜劇《楚昭公》中的情節,角色因關系疏遠而主動提出“理當下水”,體現了情感上的疏離。
粗糙
用于形容事物的質地或工藝不夠細緻。明代文獻提到滇中紙張“色理疏慢”,指其紋理粗粝,遠不如越中紙張精細。
放縱狂傲
在唐代韋應物的詩句“立身本踈慢”中,描述了一種不受拘束、傲然自處的性格特質。
“疏慢”的釋義需根據上下文判斷,既可指态度行為,也可引申為物品質感或性格特征。若需更多古籍例證,可參考《北史》《孔叢子》等來源。
疏慢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意思是不關心、冷淡對待。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分别是疒和心,總共有12個筆畫。疒是一個獨體部首,表示與疾病有關;心是許多漢字的基本部首,代表心思、情感。
根據《說文解字》,疏慢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習俗。古人對待賓客有着嚴格的規矩,若主人對客人慢慢待之,冷淡相待,就被稱為疏慢。這個詞在現代中文中仍然常用,用來形容人對人的冷淡和不在意。
在繁體中文中,疏慢這個詞的寫法為「疎慢」。繁體中文曾是中國地區通用的書寫方式,但在現代簡化中文的推行下,繁體中文的使用逐漸減少。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着不同的形式。疏慢在古代的寫法為「疏慢」,與現代中文的寫法基本相同。古代漢字的書寫比現代簡化中文更為複雜,需要更多的筆畫和組合。
以下是幾個使用疏慢的例句:
一些與疏慢相關的詞語有:忽視、冷漠、冷落、淡漠。這些詞語都表示對他人冷淡、不在意的态度。
與疏慢相反的詞語是關心、熱情、關懷、關注。這些詞語表示對他人真誠關心和熱情待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