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賦的意思、客賦的詳細解釋
客賦的解釋
客戶交納的賦稅。《新唐書·宇文融傳》:“使還言狀,帝乃下詔:‘以客賦所在,并建常平倉,益貯九穀,權發斂;官司勸作農社,使貧富相恤。’”
詞語分解
- 客的解釋 客 è 外來的(人),與“主”相對:客人。賓客。會客。不速之客。客氣。客卿。 外出或寄居,遷居外地的(人):旅客。客居。客籍。客死。 服務行業的服務對象:顧客。乘客。客流量。 指奔走各地從事某種活動的
- 賦的解釋 賦 (賦) ù 舊指田地稅:田賦。賦稅。 中國古典文學的一種文體。 念詩或作詩:登高賦詩。 給予,亦特指生成的資質:賦予。賦有。天賦。禀賦。 古同“敷”,鋪陳,分布。 筆畫數:; 部首:貝; 筆順編
專業解析
從漢語詞典及古代文獻角度考察,“客賦”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釋義,均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一、指由外來人口(客戶)承擔的賦稅
- 釋義:古代戶籍制度中,“客”指外來寄居的流動人口(與本地“主戶”相對),“賦”即稅賦。“客賦”特指官府向這類無固定田産的人口征收的稅項,稅率與征收方式常區别于主戶。
- 文獻依據:
- 《周禮·地官·載師》載:“凡宅不毛者有裡布,凡田不耕者出屋粟,凡民無職事者出夫家之征。” 雖未直用“客賦”,但已體現按身份差異征稅的原則,為後世客籍稅制雛形。
- 《唐會要·卷八十三·租稅上》記唐代租庸調法:“客戶浮寄,轉徙無常,賦稅之制,宜有别科。” 明确區分主客賦役,客戶需納“戶稅”及代役錢,此即“客賦”的實踐形态。
- 制度背景:唐宋時期“客戶”激增(如佃農、流民),政府為管控稅源,單設稅目。如宋代《文獻通考·卷十一》載客戶需繳“丁口之賦”,屬典型客賦。
二、指客居他鄉者創作的賦體文學作品
- 釋義:“客”表客居身份,“賦”為文體名(鋪陳叙事的韻文)。“客賦”即文人漂泊異地時所作之賦,常抒羁旅愁思或懷鄉之情。
- 代表作品:
- 東漢王粲《登樓賦》:“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為避戰亂寄居荊州時作,開“客賦”抒懷先河。
- 南朝庾信《哀江南賦序》:“追為此賦,聊以記言,不無危苦之辭,惟以悲哀為主。” 滞留北朝後追憶故國,悲慨深沉,被清人李兆洛《骈體文鈔》評為“客賦絕唱”。
- 文學特征:此類賦融合地理風物描寫與個人際遇,如鮑照《蕪城賦》借廣陵興衰寄身世之歎,成為六朝抒情小賦典範。
學術總結
“客賦”屬曆史語境詞彙,需分域理解:經濟史中指非戶籍人口的專項稅目,文學史中标志特定主題的賦體創作。其雙重含義折射古代社會的人口流動與文人心态,研究時須緊扣原始文獻語境。
參考資料原文鍊接(請替換為實際有效鍊接後使用):
- 《周禮·地官》注疏(ctext.org)
- 《唐會要》租稅篇([中華書局影印本])
- 《文獻通考》戶口考(國學導航)
- 王粲《登樓賦》(《昭明文選》卷十一)
- 庾信《哀江南賦》(《庾子山集注》)
- 李兆洛《骈體文鈔》評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 鮑照《蕪城賦》(《鮑參軍集注》)
網絡擴展解釋
“客賦”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但主要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客賦(kè fù)的核心含義為“客戶交納的賦稅”。這一解釋源自《新唐書·宇文融傳》中的記載,唐代曾通過“客賦”政策管理流動人口的賦稅,并建立常平倉調節糧食儲備,促進貧富互助。
二、曆史背景
在唐代戶籍制度中,“客戶”指無固定田産的流動人口(如佃農、移民),他們需向官府繳納賦稅,稱為“客賦”。這一政策體現了古代稅收制度對流動人口的管理方式。
三、其他解釋
部分資料(如)提到“客賦”指客人賦詩表達感激,但此說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是對詞語的引申或誤讀。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但主流釋義仍以賦稅為主。
四、綜合辨析
- 權威性來源:漢典、《新唐書》等均支持“賦稅”解釋。
- 語境關聯:若涉及古代經濟、戶籍制度,應優先采用“賦稅”含義;若為文學場景,可謹慎參考“賦詩”釋義。
建議結合文獻原文或使用場景進一步确認詞義。
别人正在浏覽...
拔地參天闆幹寶賢筆算哺坊赤草螭頭柱籌幄春回大地戳搭儲書呆相典庫低陷東偏俄俄恩榮犯曲飯玉戆鄙國慶寒醅侯伯黃花晚節黃酒彙題回言火祖講郎角燈經亘謹厲略彴兩來糧棧爐先生貓熊面鋪佩玦蓬山憑仗七級浮圖請功清陵奇龐福艾起五更娆敗饒盈睿見入座深根固本矢心不二雙線行疏鐘黍粽嗣虐天資條脫五方顯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