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y a formal visit] 拜訪會見——從客人方面說是會見地位高或輩分高的人
谒見尊長。亦用為一般訪晤中對被訪者的敬詞。《史記·封禅書》:“天始以寳鼎神策授皇帝,朔而又朔,終而復始,皇帝敬拜見焉。”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後娶》:“ 基 每拜見後母,感慕嗚咽,不能自持,家人莫忍仰視。”《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報仇》:“那船頭的婆娘進艙來拜見奶奶。”《儒林外史》第十回:“這是晚生無緣,遲這幾日,纔得拜見。”《儒林外史》第十回:“讓進艙内,彼此拜見過了坐下。”《兒女英雄傳》第十五回:“晚生久聞大名,如雷貫耳,要想拜見拜見。”
“拜見”是一個漢語詞語,通常用于表達對地位較高或輩分較高者的尊敬性拜訪。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拜見”指以恭敬的态度拜訪會見尊長或地位較高的人,強調從客人角度出發的禮節性行為。例如:“拜見恩師”“拜見長輩”等場景中,體現對對方的尊重。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史記》《顔氏家訓》等文獻。
《拜見》是一種禮貌的表達方式,意為向對方表示恭敬或敬意,并以禮節性的方式向對方問候或緻意。
《拜見》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手部和見部。
手部表示手的意思,而見部表示看、見的意思。
根據部首的劃分,可以得到手部的部首為扌,手部的筆畫為4;見部的部首為見,見部的筆畫為7。
《拜見》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起初是以口頭形式傳承下來的。在古代禮儀中,人們在拜會有高高在上地位的人或者上級時,會用這個詞向對方表示敬意和恭敬。
在繁體字中,拜見可以寫作「拜見」。
在古代,拜見的漢字寫作「拝見」。這種寫法在舊時代非常常見,也被廣泛使用。
「拝」的手部是由雙手合十的形狀組成,表示一種敬意;「見」則表示看、見的意思。
下面是一些使用「拜見」的例句:
- 我向老師拜見并向他請教了一些問題。
- 小明急忙跑去拜見他喜歡的歌手。
- 他每天早晨都要拜見他的爺爺,向他請教為人處事之道。
一些與「拜見」相關的組詞:
- 拜訪:表示拜訪、探望的意思。
- 拜會:表示拜訪高高在上的人或者上級的意思。
- 拜謝:表示對别人的幫助、恩情表示感謝。
與「拜見」意思相近的詞彙:
- 見面:指兩個或多個人相聚在一起,進行面對面的交流。
- 拜訪:表示拜訪、探望的意思。
與「拜見」意思相反的詞彙:
- 避見:表示故意回避、躲避見面或表達敬意的行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