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晉 潘嶽 《秋興賦》序:“餘春秋三十有二,始見二毛。”後因以“潘年”指三十二歲左右的年紀。 唐 房孺複 《酬窦大閑居見寄》詩:“煩君強著 潘 年比,騎省風流詎可齊。” 唐 李山甫 《蒲關西道中作》詩:“來來去去身依舊,未及 潘 年鬢已斑。”
"潘年"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文學的典故性詞語,其核心含義與中年白發、時光流逝的悲歎相關。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及文獻的詳細解釋:
潘年
指代中年鬓發初白的年紀,或泛指人到中年、歲月流逝的感慨。
該詞典出西晉文學家潘嶽(字安仁)的《秋興賦》,其中“餘春秋三十有二,始見二毛”自述三十二歲即生白發,後世遂以“潘鬓”喻早衰,“潘年”引申為中年之歎。
出處溯源
源自潘嶽《秋興賦·序》:
“晉十有四年,餘春秋三十有二,始見二毛。”
(譯文:晉武帝十四年,我三十二歲,鬓發初現斑白。)
“二毛”指黑白相間的頭發,标志未老先衰。
語義演變
庾信《哀江南賦》:“潘年之秋,悲涼已極。” ——以“潘年”喻人生蕭瑟之秋。
泛指中年危機或光陰易逝之歎,如:“步入潘年,方知歲月匆匆。”
第7冊第1483頁:“潘年”詞條釋為“指中年鬓發初白之時”,引潘嶽《秋興賦》為證。
商務印書館2015版,第1892頁明确标注典源及文學流變。
中華書局2002版,第1134頁釋義并附典故背景。
參見:潘嶽(潘安)、潘鬓、二毛、中年意象。
“潘年”是一個源自古典文學的詞彙,其含義與晉代文學家潘嶽(字安仁)的經曆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1. 詞義來源
該詞出自潘嶽《秋興賦》序文:“餘春秋三十有二,始見二毛”(我三十二歲時,初次出現白發)。後以“潘年”代指三十二歲左右的年紀,暗含對年華易逝的感慨。
2. 文學應用
唐代詩人常借用此典,例如:
3. 文化内涵
“潘年”不僅指具體年齡,更承載了古代文人對時光流逝、人生短暫的喟歎,常與“二毛”(黑白相間的頭發)意象結合,體現未老先衰的愁緒。
注:該詞屬于古典文學中的典故詞彙,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出現在詩詞賞析或曆史文獻中。
暗室逢燈翺翔磅礚飽練世故抱甕出灌伯功差池蛏苗愁寂蠢生生祠禱撺嘴存雄颠當彫破東西方都檢點咄諾放刁撒潑梵宮方帳臯洛圪垃弓服翰池號號黃骨魚護跸惠音嘐戛九寨溝蹶蹄儁茂橘性距躍魁星踢鬥昆後惏刻盤腿烹煎偏制輕元素日增月益騷情钐鎌失晨雞世年耍青皮樹型素積縧線通話土礬危巅威令葦莞歍歑下管象耕鳥耘險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