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束發為髻。泛指青少年時候。 清 恽敬 《孫九成墓志銘》:“ 子才 久寓 白門 ,君生長其地,垂髫束紒即以詩名,不能不為 子才 所鑒識。”
“束紒”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shù jì,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字面構成
本義與引申義
文獻例證
清代恽敬在《孫九成墓志銘》中提到:“垂髫束紒即以詩名”,說明該詞用于描述年少成名的情景。
該詞既指具體的束發行為,也象征從兒童到青少年的過渡,常見于古文對年齡階段的描述。
《束紒》是一個古漢語詞彙,意為束縛和約束。
《束紒》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和“纟”。其中,“⺮”是木的部首,“纟”是纟的部首。它的總筆畫數為8。
《束紒》的來源較為複雜,其中“⺮”代表的部分表示樹枝,而“纟”代表的部分表示紡紗。而把樹枝繩索織成束縛物,并用于約束他人,就是将兩者結合而來。
在繁體字中,《束紒》的寫法為「束紃」。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會有一些變化。《束紒》在古時候的寫法為「束紉」。
1. 他被束紒在椅子上,不能挪動。
2. 這是一種束紒自己的方式。
1. 束縛
2. 約束
3. 限制
4. 管制
5. 糾纏
1. 約束
2. 束縛
3. 限制
4. 管制
5. 糾纏
1. 解放
2. 開放
3. 自由
4. 放松
5. 開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