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一種石制的打擊樂器。《禮記·樂記》“石聲磬” 唐 孔穎達 疏:“石聲磬者,石磬也。” 唐 段安節 《樂府雜錄·雅樂部》:“依月排之,每面石磬及編鐘各一架。” 唐 盧綸 《慈恩寺石磬歌》:“靈山石磬生海西,海濤平處與山齊。”《資治通鑒·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處士 蕭承訓 校定石磬,今之在縣者是也。”
(2).一種石制的耕具。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三編第一章第三節:“農業尚未十分發達,此外還有一重要的證據,便是當時的耕具還是石器(如《器物圖錄》中之三石磬即是犁頭)。”
“石磬”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其核心解釋如下:
石磬是中國古代一種石制打擊樂器,屬于“八音”分類中的“磬石”音,常以石或玉制成。其形制多為闆狀,上方鑽孔懸挂,通過擊打發聲,音色清脆悅耳。
石磬在文學中常被用作比喻,形容人心境平和、不受外界幹擾的狀态,如成語“石磬”象征内心的甯靜與沉着。
部分文獻提到石磬亦指一種石制耕具,但此義項使用較少,主要釋義仍集中于樂器。
如需進一步了解石磬的音律原理或考古實例,可參考《周禮·春官·磬師》等古籍及商周時期考古研究。
《石磬》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用石頭制成的、能夠發出清脆聲音的樂器。在古代,石磬常常被用于宮廷樂隊演奏或祭祀活動中。
《石磬》的部首是石,表示與石頭相關;它的筆畫數為11。
《石磬》這個詞的來源暫時無法确定,但可以推測其由石與磬組合而成。石指的是堅硬的礦物物質,磬指的是一種能夠發出聲音的打擊樂器。
在繁體字中,石磬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石磬可能會有一些變體。然而,由于缺乏确切的曆史文獻記載,我們無法得知古代漢字具體的寫法。
1. 他在演奏石磬時,發出了悅耳動聽的聲音。
2. 宮廷的演奏隊使用石磬作為雍容華貴的樂器。
石磬沒有常見的組詞搭配。因為它是一個特定的樂器名詞,很少與其他詞彙組合使用。
近義詞:石鐘、石鑼。
反義詞:木琴、鋼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