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石磬的意思、石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石磬的解釋

(1).一種石制的打擊樂器。《禮記·樂記》“石聲磬” 唐 孔穎達 疏:“石聲磬者,石磬也。” 唐 段安節 《樂府雜錄·雅樂部》:“依月排之,每面石磬及編鐘各一架。” 唐 盧綸 《慈恩寺石磬歌》:“靈山石磬生海西,海濤平處與山齊。”《資治通鑒·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處士 蕭承訓 校定石磬,今之在縣者是也。”

(2).一種石制的耕具。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三編第一章第三節:“農業尚未十分發達,此外還有一重要的證據,便是當時的耕具還是石器(如《器物圖錄》中之三石磬即是犁頭)。”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石磬是中國古代禮樂文化中的重要器物,指以石材制成的闆狀打擊樂器,其形制呈倨句形(近似直角折尺狀),懸挂于架上擊奏發聲。該詞最早見于《尚書·益稷》"擊石拊石"的記載,實物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遺址,商周時期成為禮樂制度的核心組成部分。

從形制特征看,石磬多選用石灰岩或玉石類材質精磨而成,長度在30-100厘米之間,厚度約2-5厘米,表面常見陰刻紋飾或銘文。考古發現顯示,殷墟侯家莊西北崗商代王陵出土的虎紋石磬,其聲學性能已達到十二平均律中的#C調标準。

禮制應用方面,《周禮·春官》明确記載"磬師掌教擊磬",在祭祀、宴飨等典禮中與編鐘配合使用,形成"金聲玉振"的雅樂體系。西周墓葬出土的編磬多呈偶數組合,與奇數組合的編鐘形成陰陽對應,體現禮樂制度的哲學内涵。

文化價值層面,石磬不僅是古代聲學技術的實證,更是禮樂文明的物質載體。故宮博物院藏清代"特磬"十二枚,對應十二律呂,其形制承襲《考工記》記載的"磬氏為磬"制作規範,成為研究古代音律體系的重要實物。

網絡擴展解釋

“石磬”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其核心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石磬是中國古代一種石制打擊樂器,屬于“八音”分類中的“磬石”音,常以石或玉制成。其形制多為闆狀,上方鑽孔懸挂,通過擊打發聲,音色清脆悅耳。

二、形制與特征

  1. 形制:早期石磬多呈三角形(如新石器時代晚期),後發展為更規則的闆狀,表面常雕刻花紋。
  2. 演奏方式:懸挂于架上,用槌敲擊,常用于宮廷祭祀、宴會等正式場合。

三、曆史與文化意義

  1. 起源:可追溯至遠古母系氏族社會,最初用于勞動後的娛樂活動,後逐漸成為禮樂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2. 考古發現:商代以前的石磬多為單件懸挂,造型古樸,如殷墟出土的商代石磬已具備較高工藝水平。

四、延伸含義

石磬在文學中常被用作比喻,形容人心境平和、不受外界幹擾的狀态,如成語“石磬”象征内心的甯靜與沉着。

五、其他解釋

部分文獻提到石磬亦指一種石制耕具,但此義項使用較少,主要釋義仍集中于樂器。

如需進一步了解石磬的音律原理或考古實例,可參考《周禮·春官·磬師》等古籍及商周時期考古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寶意澄省赤白囊鸱鸱蛾眉月防火放射形方望焚煎敷衍塞責幹活鈎用乖調挂瓢孤伶湖海昏鈍講書堅完腳門濟救敬賢重士矜制狷厲覽聞辯見樂陶陶踉蹡爐火門衞明論内亂暖酥跑腿子蒲龛帩頭騎官七澤三品院贍田讪妄勝母世心石硯受夾闆氣水禁松姿柳态泝端竟委索莫鎖陽台鐵蹄統馭退出托囑王靈官網壇威陵無量劫小旅館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