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冒禮的意思、冒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冒禮的解釋

違禮,越禮。 晉 陶潛 《閑情賦》:“欲自往以結誓,懼冒禮之為諐。”《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二:“我那時不肯從那瞽夫,所以做出這些冒禮勾當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冒禮”是一個相對古雅的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主要見于古代文獻或特定語境。其核心含義是指違背、僭越或冒犯了禮制、禮儀規範的行為或人。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核心釋義

  1. 冒犯禮制

    指言語、行為不符合既定的社會禮儀或等級規範,帶有僭越、失禮之意。

    例:行事不遵禮法,即為冒禮。

  2. 違禮之人

    可指代不守禮法者,含貶義。

    例:《禮記》中“不肖者”或可稱“冒禮之徒”。


二、古典文獻依據

  1. 《禮記》關聯用例

    雖未直接出現“冒禮”一詞,但《禮記·曲禮》強調“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凡逾越身份、破壞禮序的行為皆屬“非禮”,與“冒禮”内涵相通。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禮記正義》。

  2. 清代考據學佐證

    王念孫《廣雅疏證》釋“冒”為“犯也”,引申為沖撞、違逆;“禮”即制度規範。“冒禮”可直解為觸犯禮法。

    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廣雅疏證》。


三、現代語義延伸

在當代語境中,“冒禮”可類比為:


四、權威詞典收錄說明

需注明:

《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等主流辭書未單獨收錄“冒禮”詞條,但其語義可通過構詞法(“冒”+“禮”)及古籍用例明确推證,屬古漢語複合詞範疇。


參考文獻

  1. 鄭玄(注),孔穎達(疏),《禮記正義》,中華書局。
  2. 王念孫,《廣雅疏證》,上海古籍出版社。
  3. 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冒禮”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均有體現,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冒禮(拼音:mào lǐ)指違禮、越禮,即違背或超越禮數、禮儀規範。該詞常用于描述不符合傳統禮節的行為。


二、出處與例句

  1. 古代典籍
    晉代陶潛《閑情賦》中提到:“欲自往以結誓,懼冒禮之為諐(qiān,過失)”,表達了對逾越禮節的擔憂。
  2. 文學作品
    《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三》中:“我那時不肯從那瞽夫,所以做出這些冒禮勾當來”,此處“冒禮”指違背禮數的行為。

三、用法與擴展


四、總結

“冒禮”的核心含義是違背禮數,常見于古典文獻和文學作品中。使用時需注意其傳統語境,避免與現代口語中的“冒犯”混淆。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初刻拍案驚奇》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襃拔八一南昌起義總指揮部舊址鞭長不及筆興布唇枯舌長夜台朝貴差排嗔視陳維崧陳錫傳瑞楚腰蛴領當郎冬花風向標負挽格評怪懾悍亟河朔花本昏狂交鈎靜譚九州四海奎壁老半天勞煩煉思籬牆流庽馬料豆迷氣泥孩秾麗噴灌乾槁歉疑青精稻凄悄凄異鬈髻佺喬阙翟曲意承迎衰鈍凸凹不平委蕤文車蚊船五行相勝誤會憲範陷誤笑海喜不肯邪辟喜服析木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