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士之告老退休者。《尚書大傳》卷五:“大夫、士七十而緻仕,老於鄉裡,大夫為父師,士為少師……上老平明坐於右塾,庶老坐於左塾,餘子畢出,然後皆歸。” 鄭玄 注:“上老,父師也;庶老,少師也。”《禮記·王制》:“ 有虞氏 養國老於上庠,養庶老於下庠。” 孔穎達 疏引 熊安生 雲:“國老,謂卿大夫緻仕者;庶老,謂士也。”《魏書·高祖紀下》:“﹝二月﹞丙午,詔畿内七十以上暮春赴京師,将行養老之禮……三月丙寅,宴羣臣及國老、庶老於 華林園 。”一說庶老兼指士人告老退休者與庶人之老者。《周禮·天官·外饔》“邦饗耆老、孤子,則掌其割亨之事” 漢 鄭玄 注:“《王制》曰:‘ 周 人養國老於東膠,養庶老於虞庠。’” 孫诒讓 正義:“庶老亦當兼有庶人之老。依《大司徒》注及 賈 疏義,庶人之老蓋七十養於鄉、六十養於國、九十養於學,與卿大夫、士之老異也。”
“庶老”是中國古代禮制中對特定老年群體的稱謂,具體解釋如下:
“庶老”指古代士階層(中下層官員或知識分子)中告老退休者。他們與更高階層的“國老”(卿大夫級别的退休者)形成對應,共同構成周代養老制度中的重要群體。
養老制度
根據《尚書大傳》記載,大夫、士七十歲退休後,在鄉裡擔任教育職務:大夫為父師,士為少師。庶老與國老分别在不同場所養老:
社會功能
庶老退休後需參與基層教育,如《尚書大傳》載“庶老坐于左塾”,負責教導鄉裡子弟。
部分學者(如孫诒讓)認為“庶老”可能包含兩類人:
類别 | 身份等級 | 養老場所 | 文獻依據 |
---|---|---|---|
國老 | 卿大夫退休者 | 上庠/東膠 | 《禮記·王制》 |
庶老 | 士退休者 | 下庠/虞庠 | 《周禮》鄭玄注 |
注:不同朝代對養老場所的命名略有差異,如周代稱“虞庠”,商代稱“右學”。
《庶老》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普通老百姓,即非貴族出身的平民。
《庶老》共有兩個部首,分别是“廣”和“老”。由于部首“廣”在漢字中屬于上位部首,因此庶老的拆分方式是“廣”和“老”,共計7個筆畫。
《庶老》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意思是平民老百姓。在中國古代社會等級森嚴,貴族和官僚階級享有特權,而普通百姓則被稱為庶民或庶老。
《庶老》的繁體字為「庶老」。
在古時候,庶老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其中,“庶”字的原字形是「庀」,表示床下的遺物;而“老”字的古字形是「老」,表示人的頭發花白。
1. 他出身庶老,卻通過努力成為了一位成功的企業家。
2. 在古代社會中,庶老常常被貴族視為次等人。
組詞:庶民、老百姓、平民
近義詞:百姓、庶民
反義詞:貴族、高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