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北洋軍閥的意思、北洋軍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北洋軍閥的解釋

[the Northern Warlords] 中國清代末期由袁世凱建立的封建軍閥集團。1916年袁死後,分化為直、皖、奉三系,主要首領先後有段祺瑞、馮國璋、王士珍、曹锟、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等。各系軍閥争權奪利,不斷發生混戰。1926年皖系軍閥段祺瑞下台,1927年直系被國民革命軍消滅。1928年奉系軍閥政府垮台,曆時十七年的北洋軍閥從此覆滅

詳細解釋

民國 初年代表北方封建勢力的軍閥集團,是 清 末北洋勢力的延續。最初首領是 袁世凱 。 袁 死後,分化為 直 、 皖 、 奉 三系,在帝國主義的支持下,先後控制了當時的 北京 政府,曆時十七年。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北洋軍閥是中國近代史上以軍事集團為核心的地方割據勢力,主要活躍于1912年至1928年。這一名稱源于清末“北洋大臣”職銜,其勢力範圍最初以直隸(今河北)為中心,後擴展至華北、東北等地。該集團以袁世凱為首,依靠新式陸軍和外國支持,逐步掌控中央政權,形成軍閥混戰的政治格局。

核心特征與曆史分期

  1. 軍事主導:北洋軍閥以軍隊為權力基礎,實行“武力統一”政策,各派系通過控制軍隊擴大地盤(《中國近代史詞典》。
  2. 派系分化:袁世凱死後分裂為皖系(段祺瑞)、直系(馮國璋、曹锟)、奉系(張作霖)三大主要派系,後期衍生出孫傳芳等地方軍閥(《中華民國史》。
  3. 列強依附:各派系分别獲得日本、英國等帝國主義支持,如皖系與日本籤訂《西原借款》換取軍事援助(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

社會影響

該詞條釋義綜合參考《辭海》《中國大百科全書》等權威辭書,曆史數據源自國家檔案館公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北洋軍閥是1912年袁世凱去世後至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前,控制中國中央政權及北方地區的軍事政治集團,其統治時期被稱為“軍閥混戰時代”。以下從定義、曆史背景、主要派系及影響等方面進行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時間範圍

北洋軍閥起源于清末袁世凱編練的北洋新軍,因袁世凱曾任“北洋大臣”而得名。其統治時期為1916年(袁世凱去世)至1928年(東北易幟),名義上接受北京政府領導,但實際由各派系軍閥割據控制,故北京政府亦稱“北洋政府”。


二、曆史背景

  1. 起源:1895年,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編練新軍,後發展為北洋六鎮(師),奠定軍事基礎。
  2. 掌權:1912年袁世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北洋系掌握中央政權;1916年袁死後,北洋集團分裂為直、皖、奉三系。

三、主要派系及代表人物

派系 控制區域 代表人物 依附列強
直系 江蘇、江西、湖北 馮國璋、曹锟、吳佩孚、孫傳芳 英美
皖系 安徽、山東 段祺瑞、徐樹铮 日本
奉系 東北三省 張作霖、張學良 日本

(來源:)


四、統治特點

  1. 軍事割據:以軍隊為核心,頻繁發動内戰(如直皖戰争、直奉戰争),忽視民生建設。
  2. 列強依附:各派系依靠不同外國勢力支持,出賣國家主權(如《二十一條》籤訂)。
  3. 政治腐敗:代表封建地主與買辦資産階級利益,導緻經濟凋敝、社會動蕩。

五、影響與結局

  1. 消極影響:國家分裂、主權喪失,民衆生活困苦,五四運動等反抗頻發。
  2. 積極變化:工業化與城市化萌芽,工人階級、學生運動興起,推動社會變革。
  3. 終結:1926年國民革命軍北伐,1928年張學良“東北易幟”,北洋軍閥統治結束。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權威曆史資料或相關研究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八行紙拜服襃揚表甥察廉創基雕嚴疊毀低嘿蛾眉班二分明月返期煩傷法醖風雲際會輻湊鬲并鬲津宮孫古文觀止駭浪驚濤紅水河歡踴季薄進觞集思廣議救奪空巢家庭來俊了境連昌宮良姻蘆根馬羁媒質南陵年經國緯弄田旁國偏質旗靡轍亂清耿秋種氣焰熏天權移馬鹿惹火燒身桑間之約升調世谟石甗疏粝束心嵩霍孫劉陶令株天假之年通線吳濞相分賢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