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後漢 東觀 的别名。《後漢書·窦章傳》:“是時學者稱 東觀 為 老氏 臧室,道家 蓬萊山 , 康 遂薦 章 入 東觀 為校書郎。” 李賢 注:“ 老子 為守臧吏,復為柱下史,四方所記文書皆歸柱下。事見《史記》。言 東觀 經籍多也。 蓬萊 ,海中神山,為仙府,幽經秘録并皆在焉。”
(2).指中央政府藏庋圖書典籍之所。 宋 陸遊 《入秋遊山賦詩》之三:“ 周南 太史公 ,道家 蓬萊山 ,塵凡不可料,亦復居其間。”
“道家蓬萊山”是一個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詞語,其含義可從曆史典故、神話象征兩方面解析:
後漢東觀的别稱
東漢時期,洛陽的東觀是皇家藏書與修史的重要機構,因藏有大量典籍,被學者比作“道家蓬萊山”。這一比喻源于蓬萊山在神話中作為仙府秘藏的形象,暗喻東觀如同仙境般彙聚珍貴文獻(《後漢書·窦章傳》記載)。
代指中央藏書機構
唐宋以後,“道家蓬萊山”進一步引申為中央政府收藏典籍的場所,如陸遊詩句“周南太史公,道家蓬萊山”即用此意。
神話中的蓬萊仙境
蓬萊山最早見于《山海經》,被描述為渤海中的神山,仙人居所,宮阙以金玉築成,藏有長生秘藥。秦漢帝王如秦始皇、漢武帝均曾派人尋訪,寄托對長生不老的追求。
道教的神聖地位
道教将蓬萊列為“十洲三島”仙境之一,視為九天帝君宮殿所在,象征修道者向往的終極歸宿。道教科儀中甚至有針對超度亡魂往生蓬萊的儀式,凸顯其神聖性。
該詞融合了曆史機構的現實功能與神話仙境的理想化意象,既反映古代對知識保存的重視,也體現道教文化對世俗領域的滲透。其雙重含義在文學、史學著作中常交替使用,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道家蓬萊山」是一個詞語,表示道家理念中的蓬萊山。這個詞語由「道家」和「蓬萊山」兩個部分組成。
「道家」的部首是「辵」,它是由「辶」和「鬥」組成。它的筆畫數是16畫。
「蓬萊山」的部首是「艸」,它是由「艹」和「山」組成。它的筆畫數是12畫。
「道家蓬萊山」這個詞語來源于古代道家的哲學思想,蓬萊山被認為是仙境,象征着長壽和幸福。
這個詞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道家蓬萊山」。
在古代漢字中,「蓬萊山」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保持了相似的意義和形狀。
例句:道家追求的目标是登上蓬萊山,尋找永生。
組詞:道家、蓬萊、山嶽。
近義詞:蓬萊仙山、神仙境地。
反義詞:塵世、凡人世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