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後漢 東觀 的别名。《後漢書·窦章傳》:“是時學者稱 東觀 為 老氏 臧室,道家 蓬萊山 , 康 遂薦 章 入 東觀 為校書郎。” 李賢 注:“ 老子 為守臧吏,復為柱下史,四方所記文書皆歸柱下。事見《史記》。言 東觀 經籍多也。 蓬萊 ,海中神山,為仙府,幽經秘録并皆在焉。”
(2).指中央政府藏庋圖書典籍之所。 宋 陸遊 《入秋遊山賦詩》之三:“ 周南 太史公 ,道家 蓬萊山 ,塵凡不可料,亦復居其間。”
道家蓬萊山釋義
蓬萊山為中國古代神話中的海上仙山,亦是道家文化中重要的仙境象征。據典籍記載:
詞源演變:
“蓬萊”一詞初見于《列子·湯問》,其名或源于“蓬草蒿萊”,喻指荒遠之地。後經道家神化,成為仙山專稱。東漢《說文解字》釋“蓬”為“蒿也”,而“萊”指藜草,二字組合漸脫離本義,轉為仙境代名詞。
現實關聯:
今山東省煙台市有蓬萊區,因漢武帝于此望海中仙山得名,成為道教聖地之一,現存蓬萊閣等古迹印證其文化傳承。
參考文獻來源:
“道家蓬萊山”是一個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詞語,其含義可從曆史典故、神話象征兩方面解析:
後漢東觀的别稱
東漢時期,洛陽的東觀是皇家藏書與修史的重要機構,因藏有大量典籍,被學者比作“道家蓬萊山”。這一比喻源于蓬萊山在神話中作為仙府秘藏的形象,暗喻東觀如同仙境般彙聚珍貴文獻(《後漢書·窦章傳》記載)。
代指中央藏書機構
唐宋以後,“道家蓬萊山”進一步引申為中央政府收藏典籍的場所,如陸遊詩句“周南太史公,道家蓬萊山”即用此意。
神話中的蓬萊仙境
蓬萊山最早見于《山海經》,被描述為渤海中的神山,仙人居所,宮阙以金玉築成,藏有長生秘藥。秦漢帝王如秦始皇、漢武帝均曾派人尋訪,寄托對長生不老的追求。
道教的神聖地位
道教将蓬萊列為“十洲三島”仙境之一,視為九天帝君宮殿所在,象征修道者向往的終極歸宿。道教科儀中甚至有針對超度亡魂往生蓬萊的儀式,凸顯其神聖性。
該詞融合了曆史機構的現實功能與神話仙境的理想化意象,既反映古代對知識保存的重視,也體現道教文化對世俗領域的滲透。其雙重含義在文學、史學著作中常交替使用,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波義耳定律蔔通參看廠獄茶毘爨夫擋人牌鼎镬刀鋸訛賴兒女态惡物馮賴豐上削下富媪夫徒複寫紙浮蒸革除鼓箭荷寵紅燈罩徽稱匠成解徽緊打慢敲精濕金書鐵券擊抨嵇散刻識纍垂斂膝六教梅花疊夢蘭謀約囊縮皮蹴毱撲鬥乞哀千頃牌潛韬淺狹慊心虬梭閃忽生食試兵時台示重掏道讨帳土符退版跅落文葆武氣祆廟西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