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庶老的意思、庶老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庶老的解释

古代士之告老退休者。《尚书大传》卷五:“大夫、士七十而致仕,老於乡里,大夫为父师,士为少师……上老平明坐於右塾,庶老坐於左塾,餘子毕出,然后皆归。” 郑玄 注:“上老,父师也;庶老,少师也。”《礼记·王制》:“ 有虞氏 养国老於上庠,养庶老於下庠。” 孔颖达 疏引 熊安生 云:“国老,谓卿大夫致仕者;庶老,谓士也。”《魏书·高祖纪下》:“﹝二月﹞丙午,詔畿内七十以上暮春赴京师,将行养老之礼……三月丙寅,宴羣臣及国老、庶老於 华林园 。”一说庶老兼指士人告老退休者与庶人之老者。《周礼·天官·外饔》“邦饗耆老、孤子,则掌其割亨之事” 汉 郑玄 注:“《王制》曰:‘ 周 人养国老於东胶,养庶老於虞庠。’” 孙诒让 正义:“庶老亦当兼有庶人之老。依《大司徒》注及 贾 疏义,庶人之老盖七十养於乡、六十养於国、九十养於学,与卿大夫、士之老异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庶老,是古代汉语中特指非贵族阶层老年群体的称谓。该词由“庶”与“老”构成复合结构:“庶”本义为众多,《说文解字》释作“屋下众也”,后引申指平民阶层;“老”指年长者。在周代礼制中,庶老与“国老”(贵族老者)形成等级区分。

从制度层面考察,《礼记·王制》记载:“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此处“乡”即指庶老供养体系。据郑玄注,庶老主要指“庶人在官者之父祖”,即未获爵位的官吏亲属及平民长者。

在待遇规格上,《周礼·地官·大司徒》载“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贾公彦疏指明庶老可享受“免徭役”“赐杖”等优待,但较之国老的“飨礼”“祭肉”之礼有所降等。这种差异体现了古代宗法制度下的等级观念。

文字学角度,《汉语大词典》收录“庶老”词条,释义为“古代指没有担任官职的老年人”,并引《尚书·康诰》“恫瘝乃身”孔颖达疏为证,强调其非官方的社会身份特征。该称谓在秦汉后逐渐被“庶人老”“白首”等表述替代,但仍常见于典章文献中,如《通典·礼典》仍有“庶老飨于序”的记载。

网络扩展解释

“庶老”是中国古代礼制中对特定老年群体的称谓,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定义

“庶老”指古代士阶层(中下层官员或知识分子)中告老退休者。他们与更高阶层的“国老”(卿大夫级别的退休者)形成对应,共同构成周代养老制度中的重要群体。

二、历史背景

  1. 养老制度
    根据《尚书大传》记载,大夫、士七十岁退休后,在乡里担任教育职务:大夫为父师,士为少师。庶老与国老分别在不同场所养老:

    • 国老:养于上庠(贵族学校)
    • 庶老:养于下庠(地方学校)
  2. 社会功能
    庶老退休后需参与基层教育,如《尚书大传》载“庶老坐于左塾”,负责教导乡里子弟。

三、争议解释

部分学者(如孙诒让)认为“庶老”可能包含两类人:

  1. 退休的士人
  2. 庶人(平民)中的老者
    这种观点认为,庶老养老场所随年龄变化:

四、相关概念对比

类别 身份等级 养老场所 文献依据
国老 卿大夫退休者 上庠/东胶 《礼记·王制》
庶老 士退休者 下庠/虞庠 《周礼》郑玄注

注:不同朝代对养老场所的命名略有差异,如周代称“虞庠”,商代称“右学”。

别人正在浏览...

八面莹澈兵凶战危闭治曹署忏涤超转承流舂杵船民跢跦大力的杠刁嘴法律规范挂漏光巴广义相对论还国涸思乾虑汇水惠泽兼收并录藉口今旦静寞禁舍开塞金鋄九伯捐募军帜娵觜考终叩阙灵星门灵岩蔺生麽娘内寝内试尼坛偏远钱粮师爷侵蔽青葙权光犬牙相错商质十六国十四经试帖诗视伟澍濡田壄铜尺頽圮屠龙之伎湾然玩影无量劫乡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