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丢針兒”。1.舊時七月七日乞巧的風俗。 明 劉侗 于奕正 《帝京景物略·春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傾之,水膜生面,繡鍼投之則浮;則看水底鍼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茹影者,謂乞得巧。” 清 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丢針》:“京師閨閣,於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綫,觕如椎,因以蔔女之巧拙。俗謂之丢針兒。”
(2).又舊時宮廷習俗,則以五彩絲穿九孔針,先穿完的為得巧,遲為輸巧。參閱 阿英 《女兒節的故事--“七夕”風俗志》。
“丢巧針”是中國古代七夕節(農曆七月初七)的一項傳統風俗活動,主要用于女性祈求心靈手巧和智慧。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丢巧針”又稱“丢針兒”,是古代女性在七夕乞巧的重要方式。通過投針于水或穿針引線,占卜自身是否“得巧”,以此祈求織女賜予巧藝。
七夕節的其他風俗包括祭拜織女、陳列瓜果、制作巧果等,“丢巧針”作為核心活動之一,至今仍在部分地區的民俗活動中有所保留。
如需更完整的曆史細節,可參考《帝京景物略》《燕京歲時記》等古籍或阿英《女兒節的故事》的現代研究。
《丢巧針》是一個常見的成語,用來形容人非常粗心或者丢失了一樣很小而容易尋找的東西。這個成語的意思是形容一個人非常粗心,不僅做事不經心而且丢三落四,重要的事情都容易忘記。
它的拆分部首是“丢”、“巧”和“針”三個字。其中,“丢”是表示失去、遺失的意思;“巧”是表示巧妙、靈巧的意思;“針”則是指一種用來縫合衣物的小工具。所以整個成語的字面意思就是“丢失了一根巧妙的針”。拆分後的部首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這個成語的含義。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左傳·昭公二十六年》:“民之誤也有甚于是者,豈獨丢巧針乎!”這句話形容了人們的粗心大意。後來,這個成語逐漸被廣泛使用,并成為漢語中的常用成語之一。
在繁體字中,“丢巧針”的寫法并沒有改變,仍然是“丟巧針”。
古時候,“巧”和“針”這兩個字的寫法可能不同于現代漢字,但是整體的寫法并沒有太大的變化。
以下是一些關于“丢巧針”的例句:
1. 他真是丢巧針,東西總是找不到。
2. 小明非常丢巧針,别人的事情他總是忘得一幹二淨。
3. 不要像丢巧針的人一樣,做事要仔細、認真。
遺失、粗心、尋找、忘記
迷忘、\(馬大哈\)、粗神
細心、留心、警覺、謹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