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望舒荷。 晉 王嘉 《拾遺記·晉時事》:“ 太始 十年,有 浮支國 獻望舒草,其色紅,葉如荷,近望則如卷荷,遠望則如舒荷,團團似蓋。亦雲,月出則荷舒,月沒則葉卷。植於宮中,因穿池廣百步,名曰望舒荷池。”參見“ 望舒荷 ”。
“望舒草”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層解釋:
由詩人戴望舒創作的詩集《望舒草》,于1933年出版,收錄41首作品。其特點包括:
據晉代《拾遺記》記載,“望舒草”是一種神話植物,又稱“望舒荷”:
在部分現代語境中,該詞被引申為成語,比喻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注:以上解釋綜合了詩集、古籍及現代語言演變,實際使用中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若需深入研究戴望舒詩歌,可參考權威文學史資料(來源1、2);植物學相關可查閱《拾遺記》原文(來源3)。
《望舒草》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遠眺的時候看到茂盛的芳草。表示環境優美、生機勃勃的景象。
《望舒草》的拆分部首是“艹”和“舛”,筆畫數為12畫。
《望舒草》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杜牧的《秋夜寄邱員外》中:“正是樓頭望舒草,一行秋雁過寒塘。”後來成為一個獨立的成語,用來描述美好的自然景觀。
在繁體字中,《望舒草》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望舒草》的寫法與現代相似,沒有明顯的變化。
1. 這片田野上的望舒草,讓人心情愉悅。
2. 登上山頂,一望無際的綠色望舒草美不勝收。
盼望、望眼欲穿、可望不可即
青草茵茵、綠意盎然、青青翠竹
望穿秋水、萬籁俱寂、一片荒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