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清正的律法、法式。 三國 吳 無名氏 《吳九真太守谷朗碑》:“拜五官郎中,遷大中正,平衡清格,彜倫攸叙。” 晉 陸雲 《與楊彥明書》:“寧以所不可虧一國之清格乎?”
(2).高潔的品格。《世說新語·賞譽》“ 謝子微 見 許子将 ” 南朝 梁 劉孝标 注:“ 許子将 秉持清格,豈可以吾輿服見之邪!” 唐 司空圖 《雜題》詩之二:“曉鏡高窓氣象深,自憐清格笑塵心。”
“清格”是一個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清正的律法或法式
指規範明确、公正嚴明的制度或準則。例如《吳九真太守谷朗碑》中提到的“平衡清格”,強調法度的公正性。
高潔的品格
形容人品行高尚、不染世俗。唐代司空圖《雜題》詩中“自憐清格笑塵心”便以此贊美超凡脫俗的品格。
多用于描述組織管理或計劃安排的清晰協調,如“團隊運作清格有序”,強調結構分明、無冗餘矛盾的狀态。
提示:若需了解命理學中“清格”的特殊含義(如八字格局),可參考相關專業資料。
清格是一個漢字,意思是指清晰明了、整齊劃一的樣子或狀态。
清格的部首是水,筆畫數為8畫。
清格這個詞的來源較為模糊,但它在漢字發展過程中的确立和固定用法可以追溯到現代漢語詞彙的起源和發展。
在繁體字中,清格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中,清格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由于沒有相關資料,我們不能确定具體的古代寫法。
1. 這篇文章的排版清格整齊,很容易閱讀。
2. 他的工作筆記非常清格,沒有任何錯别字。
清晰、清潔、整齊、規格、劃格、格外
明晰、整潔、規整、整齊
模糊、混亂、淩亂、雜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