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濕潤貌。 漢 焦贛 《易林·贲之損》:“龍虵所聚,大水來處,泱泱濡濡,濙濙礚礚,使我無賴。” 清 邱維屏 《述趙希乾事》:“筩既解,而腸端瀝濡濡下。”
(2).猶沉湎。 唐 司空圖 《上谯公書》:“又敢求吾相國之心,所以未忍棄生民之望者,固非濡濡于富貴。”
(3).融洽貌。 宋 葉適 《祭周宗夷文》:“良朋時來,花月供娛,十十五五,煦煦濡濡。”
“濡濡”是一個疊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解釋,綜合權威詞典和文獻記載,主要包含以下三層釋義:
指物體或環境濕潤、沾滿水分的狀态。
引申為沉迷、沉浸于某種狀态或事物中。
形容人際關系或氛圍和諧、親密。
“濡”單字本義為“沾濕、潤澤”(如“相濡以沫”),疊用後強化了原意,并衍生出抽象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指向,如描述自然景象、人物狀态或社會關系等。
更多例句及用法可參考《易林》《司空圖文集》等文獻,或查閱[滬江線上詞典]()、[漢典]()等來源。
濡濡是一個古漢語詞,意思是濕潤、滋潤的樣子。它由水(氵)和如(女)兩個部首構成,共有16個筆畫。
濡濡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詩經·邶風·柏舟》中:“濯彼柏舟,濡其兩槳。”意為浸濕、潤澤船上的槳。後來,濡濡逐漸演變為形容濕潤、滋潤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濡濡的寫法保持不變。
濡濡在古時候的寫法稍有不同,它是由水旁(氵)和著字底(黑體)組成,共有22個筆畫。
1. 夜雨過後,田野上的麥苗顯得格外濡濡。
2. 她用溫水給小樹苗澆水,讓它們長勢蓬勃、濡濡生機。
3. 晨露滴滴,草木上濡濡生光。
滋潤、濕潤、浸潤、潤澤、滋養
濕潤、滋潤、沁潤、潤澤、潤濕
幹燥、枯萎、幹渴、幹旱、幹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