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 末 常熟 毛晉 藏書閣名。 晉 喜藏書,積八萬四千餘冊,多 宋 元 善本。又喜刻書,所刻諸書通稱 汲古閣 本。其第五子 扆 輯有《汲古閣秘本書目》。 清 錢泳 《履園叢話·夢幻·汲古閣》:“ 子晉 有田數千畝,質庫若幹所,一時盡售去,即以為買書刻書之用,創 汲古閣 于 隱湖 。”
汲古閣是明末藏書家毛晉(1599-1659)創建的藏書樓與刻書坊,其名稱源自《禮記·學記》"修其訓典,汲汲于古"的典故,體現"勤求古訓"的學術理念。該機構在中國古籍保存與傳播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可從三方面解析:
一、曆史功能定位 作為明末江南三大藏書樓之一,汲古閣兼具文獻收藏與出版功能。毛晉以"購求善本,精校重刊"為宗旨,據《中國出版史》記載,其曆時40餘年刊刻《十三經》《十七史》等600餘種典籍,形成"毛刻本"特色版本體系。
二、藏書與刻書特點 閣中收藏宋元珍本逾84000冊,以經史類典籍為核心,兼收佛道文獻。葉德輝《書林清話》特别指出,毛晉首創"影宋抄本"技術,通過覆紙影摹方式精準複制宋版原貌,現存國家圖書館的《鮑參軍集》即典型代表。
三、學術影響 汲古閣刻本以校勘精審著稱,《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著錄其刊本達34種。其刻書活動推動晚明出版業發展,據《藏書紀事詩》統計,毛氏刻工團隊達200餘人,形成規模化古籍生産體系,為清代考據學提供重要文獻基礎。
汲古閣是明末藏書家毛晉創建的藏書樓與刻書機構,其名稱及文化内涵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汲古閣由毛晉(1599-1659)建于江蘇常熟,是明代著名的私人藏書樓和刻書工場。毛晉原名鳳苞,字子晉,變賣田産緻力于古籍收藏與刊刻,藏書量達8.4萬冊,以宋元善本著稱,并校勘刻印《十三經》《十七史》等典籍。
“汲古”二字源自韓愈詩句“汲古得修绠”,意為學習古人學問需如深井汲水般鑽研不懈。閣名體現了毛晉對傳承古代文化的追求。
北京琉璃廠東街的“汲古閣”沿用了這一名稱,主營古玩修複與傳統文化工藝品制作,繼承了汲古閣的文化精神。
汲古閣不僅是古代藏書刻書的象征,更成為鑽研古籍、傳承文明的代名詞,其曆史地位至今在文化界備受推崇。
愛小罷咧搬鋪飽啜霸下變缞鼻笑博藝長期沖牙彈疽到歲數登路登席鬥文斷斷續續端合讀破句風縫風平波息孤山處士幻誕黃皮寡廋斛發揮動豁口截舌貨師見可而進啾啾唧唧舉措不當刊削誇奪子冷鼻凹療瘡剜肉镂榥陸馳莫愁沐猴撲鄧鄧仆禦七言體取奪榕廈賽花燈三證合一色象閃電窗十二鐘時隽抒溷宿膩岧岧鐵道兵霧髩雲鬟無心草陿薄霞門相機而動瑕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