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繩矩 ”。
繩榘(亦作“繩矩”),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由“繩”與“榘”(同“矩”)二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規範、準則或法度。以下從權威漢語詞典及經典文獻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繩”的本義與引申
《說文解字》釋“繩”為“索也”,本指繩索,引申為“直、正”之義,如《尚書·說命》載“木從繩則正”,比喻以準則矯正行為。在規範層面,“繩”常代指法律或道德标準,如《史記·樂書》雲“進退有繩”,強調行為需合于法度。
“榘”(矩)的涵義
“榘”同“矩”,《說文解字》注:“矩,規巨也,從工象手持之”,指畫直角或方形的工具(矩尺),象征規則、尺度。《孟子·離婁上》稱“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凸顯其作為行為規範的象征意義。
複合詞“繩榘”的合成義
二者結合後,“繩榘”強調雙重約束與标準: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定義“繩矩”為“規矩;法度”,引清代黃宗羲《明儒學案》例:“學者須守此繩矩,方不為外物所移”,強調其作為修身準則的功能。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卷4,頁112。
《辭源》(修訂本)
釋“繩矩”為“法度,準則”,并引《周禮·考工記》“圓者中規,方者中矩”佐證其度量衡意義,延伸至社會規範層面。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5年,頁1863。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标注“繩矩”為書面語詞,釋義“規矩;法度”,例證“恪守繩矩”。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6年,頁1167。
儒家倫理中的體現
孔子主張“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此“矩”與“繩榘”一脈相承,指道德自律的最高境界。朱熹《四書章句集注》釋為“禮法之界限”。
古代制度建設的象征
《周禮·天官冢宰》以“繩墨治官”喻官僚體系需依制度運行,唐代杜牧《阿房宮賦》亦以“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暗諷失“繩榘”之害。
當代語境中,“繩榘”多用于強調傳統規範與現代規則的結合,如法律文獻中“以古之繩矩,正今之言行”(《中國法制史通論》),體現其跨越時空的約束力。
參考文獻
“繩榘”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shéng jǔ,其含義和解釋如下:
現代漢語中較少單獨使用“繩榘”,更多以“繩矩”或“規矩”替代,但在古漢語研究或文學創作中仍可見其蹤迹。
“繩榘”是一個兼具工具本義與抽象規範的詞彙,常用于強調對傳統或标準的遵循。
巴布亞人八字帆卞和辨悉筆腳閉鍊烴冰瑩參慮藸蒘楚天雲雨大吼大四八惇笃獨秀犯界蕃孰發篇符敕郛廓富腴拱高谷貨好管閑事鴻濟壺領僬眇家丘擊刺借榻進禅菊花髺墾裡行鳴弦揆日闵悔陪同憑億千裡印籤判耆定碏碏喪志賞奇析疑神聰十三陵水庫石影雙胞胎瞬刻贖折厮傭湯殿通才練識同升忘形交喂草仙閃嫌隙獻祝希貴心慈面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