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繩矩 ”。
“繩榘”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shéng jǔ,其含義和解釋如下:
現代漢語中較少單獨使用“繩榘”,更多以“繩矩”或“規矩”替代,但在古漢語研究或文學創作中仍可見其蹤迹。
“繩榘”是一個兼具工具本義與抽象規範的詞彙,常用于強調對傳統或标準的遵循。
《繩榘》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用繩子或木榫等連接或固定物體的工具。
《繩榘》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纟”部,右邊是“屬”部。它的筆畫數為十九畫。
《繩榘》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具有悠久的曆史。繁體字“繩櫫”則是對應《繩榘》的繁體寫法。
根據古代曆史文獻中的記載,古時候《繩榘》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在《說文解字》中,把《繩榘》寫作“繩柷”,而在《康熙字典》中的寫法是“繩屬”。
1. 他用一根粗繩和兩塊木頭制成了一個簡易的繩榘。
2. 構造這座巨大的橋梁需要運用許多繩榘來連接。
3. 制作繩榘需要一定的木工技術和經驗。
1. 繩結:指繩子兩端或内部的結頭。
2. 榫頭:指木制構件中與其他構件配合使用的突起部分。
3. 繩索:指用繩子編織而成的粗長物品。
1. 繩索:與繩榘相近,都是指用于連接或固定物體的工具。
2. 繩結:也可用于固定物體,但與繩榘相比,繩結更多用于繩子的結頭。
1. 松散:與繩榘的概念相對,指沒有連接或固定的狀态。
2. 分散:指物體分開或分散開來,而非通過連接工具固定在一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