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树敦 ”。1.谓立性敦厚。《国语·周语上》:“吾闻夫 犬戎 树惇,帅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 韦昭 注:“言 犬戎 立性敦厚也。”按,《史记·周本纪》引作“树敦”。
(2).地名。 吐谷浑 旧都。在今 青海 共和县 境。《旧唐书·外戚传·王子颜》:“击 吐蕃 ,收 五桥 ,拔 树敦 城。”按,《新唐书·王难得传》作“树惇”。
树惇(shù dūn)是古代汉语中较为罕见的组合词,其语义需结合单字本义及文献用例进行考释。从构词法分析,“树”为动词,本义指栽种、树立,《说文解字》释“树”为“生植之总名”,后引申为建立、培植之意;“惇”为形容词,《尔雅·释诂》注“惇,厚也”,《尚书·舜典》载“惇德允元”即取“敦厚”之义。
二字合用时,“树惇”在典籍中多指培植敦厚品行的行为。如《国语·周语上》记载单襄公评述周室“树惇懋德”,此处“树惇”与“懋德”并列,强调对厚重德行的培育。宋代学者洪迈在《容斋随笔》中亦用“树惇”描述士大夫家族“世济其美”的门风建设。
需特别说明的是,“树惇”在古代文献中偶作专名使用。如《左传·襄公十四年》记载晋国大夫“胥臣,字季惇”,《春秋名字解诂》考证其名与字关联为“臣以树惇为德”,此为古人命名取义的特例。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无实际使用,属历史词汇范畴。
关于“树惇”一词的详细解释如下:
“树惇”既可形容人的敦厚品性,也可指代特定历史地名。其双重含义体现了汉语词汇在文化、历史中的多维度演变。如需考证古籍原文,可参考《国语》《后汉书》等文献。
百步王八进制标峻别都彩鸾参术船脚毳幙粹温促载悼龀倒述大起大落雕丽独拜饭饲棼橹頫视隔山共同富裕孤雏国戒和头洪藻黄冠草履阛肆将家讲交情金穰羁神揪出九合峻科康歌宽宥窟伏连纚灵像漂摇扑认谴勑妾媵卿辅骑牛读汉书全直攘夷热渴飒剌剌涩笔生殉守白司辰松柏随波逐尘脡祭退弱吾家先生嚣讟胁说夕寐宵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