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疎斥”。疏遠排斥。《三國志·魏志·高堂隆傳》:“ 明帝 時,衆役并興,戚屬疏斥。” 晉 葛洪 《抱樸子·酒誡》:“夫 灌夫 之滅族, 陳遵 之遇害, 季布 之疏斥, 子建 之免退, 徐邈 之禁言,皆是物也。”《新唐書·柳冕傳》:“自以久疏斥,又性躁狷,不能無恨。” 明 陸采 《懷香記·受诏安邊》:“陽為尊崇之名,陰寓疎斥之計。”《東周列國志》第二五回:“彼耽於聲色,将怠棄政事,疎斥忠良。”
"疏斥"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語義色彩的複合詞,由"疏"(疏遠)和"斥"(排斥)兩個語素構成。根據《漢語大詞典》和《辭源》的釋義,該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基本釋義 指人際交往中的疏遠排擠行為,特指因政治立場或利益沖突産生的貶谪行為。如《明史·忠義傳》記載"帝既疏斥延儒",即描述崇祯皇帝對周延儒的冷落貶黜過程。
二、語用特征
該詞釋義參考自北京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曆史詞彙條目,以及中華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相關人物傳記的注釋。具體用例可詳參《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百三十七記載的宋代黨争案例。
“疏斥”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shū chì,其核心含義為疏遠排斥,常作“疎斥”。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構成
語境用法
多用于描述人際關系或政治場景中,因不信任、厭惡而刻意保持距離,甚至排擠對方。例如:“忠臣良将廣遭疏斥”。
《三國志·魏志·高堂隆傳》
“明帝時,衆役并興,戚屬疏斥。”
——指親屬因政治原因被疏遠排斥。
《抱樸子·酒誡》
“季布之疏斥,子建之免退。”
——以曆史人物為例,說明疏斥帶來的後果。
《新唐書·柳冕傳》
“自以久疏斥,又性躁狎,不能無恨。”
——體現因長期被排斥産生的負面情緒。
現代漢語中,“疏斥”較少使用,但在文學或曆史類文本中仍可見到,多用于強調主動疏遠與排斥的雙重含義。例如:“特恃私智,疏斥正士”。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案例或用法,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鳌圖兵卒逋殘不華菜金才志殘刑參伍炒冷飯摧志屈道吊腰撒跨遁荒費士分撇佛頭石工兵刮喇喇駭惋後腦勺黃篛華星秋月建鼓薦口解不下解訓激光禁閉室井岡山吉兆積置涓塵開城戀軒料食曼綽美我面朋撚支彷洋僻側平關中破爛搶生意乾食碻磝秋期豈惟區節取精用弘如登春台煞火書閣四帶私官隨屬隨摺通典小毛頭翕動